春节快到了,幸福食堂里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装饰,大红灯笼挂起来,窗户上贴着五彩缤纷的窗花,空气中都飘着甜甜的年味儿。
谭凤英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食堂帮忙准备午餐。王松林最近身体不好,不能一个人住在员工休息室了,现在每天最早来开门的就是她和宋秋荣。
董秀兰和老蔡忙着接送孙子孙女,他们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谭凤英一边麻利地摆桌子椅子,一边哼着小曲儿,心里想着过年了,她已经准备好迎接儿子一家四口来她这里过年。
她早就买好了孩子们爱吃的食材,还托人从别的城市买来了儿媳妇爱吃的折耳根,还有孙子们爱吃的有机蔬菜和水果。
连儿子喜欢的腊肉和粘豆包都网购好放冰箱里了,就等新年一起做年夜饭吃呢。
想到过年时能一家团聚,她也不介意苏洵来凑热闹。
正哼着歌呢,儿子苏绪宁打来电话。
“妈,刚才温暖接到老家电话,我岳父岳母希望我们今年回她老家过年。”
谭凤英心里一沉,没说话。
“妈,您能理解吧,我们在天津经常见面,但温暖很久没见她爸妈了,孩子们也该回去看看外公外婆。”
电话那头,谭凤英能说什么呢?她不想理解,但又不得不理解。
作为婆婆,她不能干涉儿媳妇的决定,但作为奶奶,她特别想孙子们在身边,她也想过个热闹的新年。
一想到不能和孙子们一起守岁放炮,她心里就空落落的。
她今年68虚岁,但实际才66岁。按理说66岁这一年,大年初六是要一起吃团圆饭的,不说给她过寿诞,至少也要见面,但儿媳妇要回东北老家。
儿子挂了电话后,谭凤英就提不起劲儿了。
宋秋荣采购完食材回来,看到谭凤英拿着笤帚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
“凤英,想什么呢?”
谭凤英抬头看到宋秋荣提着大包小包,赶紧过去帮忙。
“今天的猪蹄打折,老张给我留了20斤,咱们今天做红烧猪蹄吧,还有鳎目鱼,也挺新鲜的,今天可以推出一道熬鳎目鱼,昨天祁蓝想买都没买到。”
谭凤英点点头,“好啊,今天你是主厨,你说了算。”
“豆腐我买了一箱,昨天剩的不多,今天肯定够了,还有鸡蛋,上次老张头送来的不新鲜,我今天碰到他时说了,他今天给打折了,一看就是故意的,以后不从他那里买鸡蛋了,万一顾客吃坏肚子怎么办。”
“月萍早上发消息说今天要带她爸去复查身体,今天就让老王休息一天吧,我看他最近有点神神叨叨的,说话也不在点上,是不是那病影响到脑子了,要不然让他多休息几天吧。”
宋秋荣一路说个不停,两个人进了后厨房,开始洗菜备菜时,宋秋荣见谭凤英还不说话,就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谭凤英叹口气,“我正想跟你说,我儿子一家要去东北过年了。”
“那不是挺好的吗,人家回家看爸妈,我都想回去了,可惜我爸妈都不在了,我也没个去处。”
谭凤英愣了一下。
也是啊,儿媳妇想回去看自己爸妈是天经地义的事,她为什么心里不舒服呢?
“其实你只是觉得自己没人陪了,过年时冷冷清清的,心里有点空落落的,对吧?要不你跟我过年?我到时候也是一个人。”
谭凤英惊讶地问,“你怎么一个人?你不是要和你家老李去深圳过年吗?”
宋秋荣和李建国去年结婚后,一直住在天津。老李的儿子之前并不看好宋秋荣,结婚时也没回来。
几个月前老李生病时,儿子一家三口回来过,那时老李的儿子看到宋秋荣那么尽心照顾他爸,还挺感动的,后来还邀请过宋秋荣和李建国去深圳过年,但宋秋荣一直没去过。
宋秋荣苦涩地说,“老李的儿媳妇不是个好相处的人,上次见了一面我就有点怕,我不去了。”
“就因为和儿媳妇相处不舒服就不去了?”谭凤英笑着调侃宋秋荣,“那你平时的胆子都去哪儿了?”
宋秋荣叹气说,“我跟你们胆子还行,但跟那个小昭,我就没脾气,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又紧张又尴尬。”
“那老李自己回去?你们才结婚第一年。”
“哎呀以后有的是时间陪彼此,我不想让他为难,再说了,我也不想跟不熟悉的人相处,人啊,还是要保持点距离。”
这话让谭凤英都开始想,是不是自己也不该和儿子儿媳妇凑得太近,有句老话叫远香近臭。
两个人正聊着呢,老蔡和董秀兰都愁眉苦脸地进了后厨。
“哎,这是怎么了?一个个都不开心。”老蔡叹气说,“我儿子一家要去三亚过年,我们春节不打烊,我也没法去。”
董秀兰也摇头,“我女儿要去国外出差,女婿要带着小外孙跟她一起去,这大过年的……我劝她别去她不听啊。”
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聊起了过年的事。
谭凤英看着各有心事的老朋友们,心里五味杂陈,过年本是团圆的日子,可大家都有自己的烦恼。
她深吸一口气,强打起精神,“好了好了,不管怎样,咱们都得把这个年过好,今年儿女都不在的话,咱们在餐馆里过年,一样把年过得热热闹闹的!”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于是,一场关于幸福食堂春节活动的讨论就此展开,大家嘴上说着热闹,心里却还在琢磨,这新年到底该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