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电能

第75章 都是国家名片

字体:16+-

见两人都想不出,徐力行微笑,神态异常温和,语声也轻缓而动情:“我的老师是朱光亚先生。”

徐力行的话音才落,陆诚远表情里抑制不住的震惊就凝结在了脸上:“您指的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物理学家,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先生?”

得到了确切回复的陆诚远,眼睛里只剩下深深的崇敬和不可思议。

朱光亚先生的名声实在太响亮了,他是陆诚远上大学时,专业老师们只要讲到核电,或者说跟我国核工业沾边的事业,就绝对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之一。

对于陆诚远的吃惊,徐力行习以为常。只要了解核能,了解中国的核电发展历史,在听到朱光亚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是这样的表情。

徐力行微笑着继续说:“我的老师正是咱们国家第一代核能物理学家朱光亚先生。朱先生毕业于美国的密歇根大学,专攻核物理学专业,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就回了祖国,毕生致力于我们国家的核能源发展规划设计。他不光是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也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培养了许多物理学专业人才,亲自参与了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的筹建工作,为咱们国家的核物理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计划建设秦山核电站的时候,朱先生担任的职务是国防科委副主任,在筹建的整个过程中,朱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就连核电站的建造地,都是他亲自参与并领导踏勘选址。他还提出了使用压水堆的建议,并在建议被采纳后以最短的速度完成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方案,同时负责对研究设计任务进行细致的分解。我就是在那个时期,有幸跟随朱先生参与了核电从研发到诞生项目的过程,这是我毕生的荣耀,也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所以,我总是对别人说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我万分感恩我的境遇,感谢命运对我的垂爱让我能与朱先生相遇并幸得他的指导。那段经历对我之后的人生和思想,都有着非常重大影响。”

提起恩师,回想起那段祖国所处的特殊岁月,已入古稀之年的徐力行目中水光隐隐,胸中激**着对已故恩师的思念,和对朱光亚先生所代表的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一辈奠定了中国未来科学基石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们的深深崇敬。

陆诚远跟空乘服务员要了杯热茶,轻轻地放在徐力行面前,徐力行端起茶慢慢地喝了一口,情绪逐渐恢复了平静。

陆诚远的脑中生出了另一个疑惑,他见徐力行毫无睡意,便问:“徐老,咱们出发之前,我留意到了一个细节,这次您亲自外出做技术支援,我听小陈说是因为游英杰。”陆诚远略微停顿,笑着说:“实不相瞒,游英杰是我的大师兄。”

徐力行很意外:“英杰也是老陈的学生?”

徐力行与游英杰相识是在一次核电设备调试运行的现场,他只知道游英杰毕业于电力大学,便也没多做了解。但因为他接触的电科院的年轻研究员大多都毕业于电力大学,徐力行也没多想。没想到游英杰竟然也是陈建勋带出来的学生。这一刻,他心里竟真有点酸溜溜地羡慕起陈建勋来。

“难怪你老师总在我面前嘚瑟。哎,我也后悔当初没听他的,回大学去教几年书,带一带学生,那样我现在就也有跟你老师嘚瑟的资本啦。”徐力行无奈地笑着说。

徐力行其实很想去大学里教书,可是研究项目太紧张,分身乏术,没机会亲自培养电力科研年轻人才,这是徐力行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他的这个初衷也同样是受到了朱光亚先生的影响。朱光亚先生除了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之外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年轻科学家队伍的培养曾做出过巨大贡献。

“英杰学长也与您一同参与过具体的研发项目吗?”对于两人的相识陆诚远有些好奇。上次跟周瀚聊天,他记得周瀚并没说大师兄去了电科院,只是说大师兄在做设备研发方面的工作,但主要的仍是在养病。

徐力行摇头:“我没跟小游一起做过项目研发工作,我是在华龙一号设备安装调试现场见到的他,他当时是被项目设备生产方东方电气集团特别派遣过去的研发工程师。”提起跟游英杰的相识,徐力行也不禁感慨:“说实话,打动我的不是他的专业,我是被他身上的那股精神感动的……”

华龙一号由中国两大核电企业——中核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联合研发。其研发历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核集团于1999年7月启动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概念设计,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品牌ACP1000。ACP1000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并融合了国际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设计理念,使其具有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在此基础上,华龙一号进一步优化了设计,形成了今天的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每台核电机组每年的发电能力超过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华龙一号的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90%,这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的发展。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都能直接带动约3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技术,华龙一号在环保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整个发电过程不依赖化石燃料,实现了零污染和零碳排放。每台机组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4亿棵。这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目前,华龙一号在国内外已有多台机组建成并成功运行,还有部分在建项目正在加紧完工中。华龙一号核电站被誉为我们国家的“国之重器”,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一张国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