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被风沙肆虐的沙漠中,零碳示范工程的施工现场宛如一座孤岛,顽强地伫立着。而应对强风沙对光伏组件的威胁,成了工程推进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
禅忠祥连日来奔波于各个施工环节,脸上早已布满了倦容,眼神中透着疲惫与焦虑。
他站在光伏组件旁,干裂的嘴唇微微颤抖,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认真地指导着工人安装防风沙屏障:“大家把这防风沙屏障安装牢固些,可不能让风沙再轻易吹到组件上了。咱们这工程要是想顺利推进,这组件的防护至关重要。”
工人们听着他的话,纷纷点头,眼神中满是专注。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块坚固耐用的材料搬运过来,开始组装防风沙屏障。
每一处连接,都反复检查加固,大家齐心协力,只为确保防风沙屏障能够承受住沙漠狂风那如猛兽般的冲击。
那天,狂风裹挟着漫天黄沙,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工人们在狂风中艰难地站稳脚跟,用身体护住一些还未完全固定好的设备。而那已经加固后的防风沙屏障,在这场狂风的肆虐下,显得如此脆弱。
等到风沙终于渐渐平息,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防风沙屏障已是千疮百孔,到处都是被风沙撕裂的痕迹。
禅忠祥看着那破损的屏障,心里“咯噔”一下,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瞬间涌上心头。他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慢慢地走到一处沙堆旁,一屁股瘫坐了下去,心中的挫败感如汹涌的潮水般将他彻底淹没。
他双手抱头,身体微微颤抖,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问题怎么就解决不完呢?每一次我们都拼尽全力,可这风沙就像永远也打不败的敌人。难道我们真的不该在这种地方搞工程,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此时,放弃的念头第一次如此强烈地在他心中扎根,他觉得自己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看不到一丝光亮。
就在这万分沮丧的时刻,李剑飞走了过来,轻轻地在他身旁坐下,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老禅,我知道你现在压力特别大,这一路的困难谁都没想到会这么多。但你想想,咱们当初为什么要来这儿?不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片沙漠的潜力,想要为清洁能源事业闯出一条路吗?这片沙漠看似荒芜,可它拥有无尽的阳光资源,只要我们成功了,那将是对未来能源格局的巨大贡献。现在遇到点挫折就放弃,可不是咱们的作风啊。这些问题虽然棘手,但每解决一个,咱们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你看,之前那些难题,像高温问题、太阳辐射不稳定的问题,不也都被我们攻克了吗?这次也一定行。咱们不能被这小小的风沙给吓倒。”
禅忠祥抬起头,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用力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对,不能就这么放弃。兄弟们还在等着我,这片沙漠也等着我们去改变。我们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创造奇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禅忠祥组织团队研发了一套自动清洁系统,他召集团队成员,一起讨论自动清洁系统的完善方案:“大家看看,这自动清洁系统设计得怎么样?我们再优化优化。”
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对自动清洁系统的喷头位置、机械臂的动作范围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优化。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自动清洁系统终于投入使用。
日子一天天过去,尽管困难重重,但在禅忠祥的带领下,大家逐渐克服了心中的恐惧和担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施工中。
“工程采用的单晶单面光伏组件及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单元,就是考虑其在耐久性能、抗干燥性能以及防风沙性能方面的优异表现。”
李剑飞顿了顿,微微抬起头,望着远方,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丝苦涩,“可即便如此,施工过程中还是状况百出。这沙漠就像一个顽固的对手,不停地给我们出难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禅忠祥默默点头,“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的道理。”
在广袤无垠、黄沙漫天的沙漠之中,零碳示范工程宛如一座在狂风巨浪中艰难前行的孤舟,每一步推进都充满了艰辛。
“这鬼天气,热得人喘不过气来,设备在这样的高温下,能撑得住吗?”一位年轻的建设者一边用满是灰尘的袖子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嘟囔着。
“是啊,这温度,简直要把人烤熟了,更别说那些精密的设备了。”旁边的同伴附和道,声音里满是担忧。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建设者们围坐在临时搭建、被风沙拍打得摇摇欲坠的帐篷内,桌上堆满了各种图纸与资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焦虑。
“咱们得想个办法,让光伏电站能熬过这白天黑夜的折腾。”禅忠祥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率先打破了沉默。
“是啊,这发电不稳定,后续的工程可怎么推进。”有人应和着。
他们结合光伏发电的独特特点,开启了一场又一场漫长而激烈的讨论。为了给光伏电站量身定制合适的“续航”方案,他们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无眠之夜,反复研究、反复论证。
“我觉得方案一,白天光伏供电,光照弱或没日照就用应急柴油发电机,这个比较基础,能解燃眉之急。”一位技术人员指着图纸说道。
“可柴油发电机碳排放大啊,不符合咱们零碳的目标。”立刻有人提出质疑。
“所以才有方案二嘛,加个储能蓄电池,白天多余的电存起来,光照弱就用储能,实在不行再用柴油发电机。”另一位接着解释。
“经综合对比分析,方案三因碳排放量的优势成为最佳选择。”李剑飞双手紧握着厚厚的方案资料,站在众人面前,神情专注而严肃,眼神中透露出专业与自信。
他微微抬起头,“这个方案的储能单元蓄电量更大,可提供 7小时电量。在光照弱的情况下,能满足浇灌期间最短日照时间的浇灌时长要求,也能保障值守工人晚间日常用电需求。在无日照情况下,停止浇灌,从而完全实现碳的零排放,这对于我们意义非凡的零碳示范工程来说,至关重要。”
“确实,方案三从长远和环保角度看,更符合我们的需求。”众人纷纷点头,帐篷内响起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讨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