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你怎么不造反了?

第103章 科部

字体:16+-

于亭震率领着虎啸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吐蕃王庭。

王庭内一片混乱,吐蕃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

于亭震身先士卒,骑着一匹黑马,冲入敌阵,手中长枪挥舞,所到之处,无一合之敌。

在混乱中,于亭震一眼便锁定了吐蕃王。

吐蕃王正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试图逃离王庭。

于亭震大喝一声,如猛虎般冲向吐蕃王,他左冲右突,将阻拦的侍卫一一击退。

吐蕃王见势不妙,转身就跑,可于亭震怎会给他机会。

他双腿一夹马腹,黑马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去,瞬间就追上了吐蕃王。

于亭震长枪一伸,枪尖抵住吐蕃王的后背,冷冷地说道:“你已无路可逃!”

吐蕃王脸色惨白,身体颤抖,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只能乖乖认命。

于亭震一把将吐蕃王从马上揪下,扔到地上。

随后,他命人将吐蕃王五花大绑,押解起来。

为了彻底震慑吐蕃残余势力,于亭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命人砍下吐蕃王的头颅,用长杆高高挑起,沿着大秦边境巡行。

所到之处,吐蕃百姓看到曾经高高在上的王如今落得这般下场,都惊恐万分。

那些原本还心存反抗的吐蕃势力,在看到这一幕后,也纷纷放下了武器,选择投降。

至此,吐蕃全境被大秦征服。

消息传回京城,整个大秦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百姓们欢呼雀跃,朝堂也是一片欢腾。

秦丘得知消息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立刻下令,在京城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犒赏三军。

翌日早朝,满朝文武齐聚朝堂。秦丘高坐龙椅之上,神色威严又难掩喜悦。

“众爱卿,此次我大秦出征吐蕃,大获全胜,实乃我大秦之幸,百姓之福。”秦丘的声音在朝堂上回**,掷地有声。

于亭震出列,跪地行礼:“陛下,此乃陛下英明领导,虎啸军全体将士奋勇杀敌,以及满朝文武共同努力之成果,臣不过是奉命行事。”

秦丘微笑着看着于亭震:“于将军不必谦逊,你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朕都看在眼里。你率领虎啸军,活捉吐蕃王,砍下其头颅巡边,让吐蕃全境归降,为我大秦立下了不世之功。朕决定,封你为镇西侯,赏赐黄金万两,良田千顷。”

于亭震再次叩谢:“谢陛下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世代为大秦守卫边卫疆。”

“此次战争胜利,只是第一步。”秦丘目光扫向众臣,“如今吐蕃已成为我大秦一部分,如何治理,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刘启铭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在吐蕃设立郡县,派遣能干官员前往吐蕃,推行我大秦律法与文化,让吐蕃百姓尽快融入我大秦。同时,鼓励两地百姓通商、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秦丘微微点头:“刘启铭所言极是。朕会即刻挑选一批贤能之士,前往吐蕃任职。此外,还要帮助吐蕃百姓重建家园,发展农桑,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

礼部尚书也站出来说:“陛下,臣建议在京城举办盛大仪式,昭告天下我大秦之威,彰显陛下圣德。”

秦丘笑着应允:“准奏。此次仪式,要办得隆重,让四方皆知我大秦之强盛。”

众臣自然山呼万岁。

“还有一事,朕打算与诸位商量商量。”秦丘目光在大臣们脸上一一扫过,“朕欲在六部之外,再设一部,名为科部,旨在研究科学,推进工业革命,让我大秦的国力更上一层楼。”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有的大臣面露疑惑,交头接耳,显然对“科学”“工业革命”这些新名词感到陌生;有的则面露担忧之色,害怕新部门的设立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

户部尚书率先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这科部之事,臣实在难以理解。科学为何物?工业革命又有何用?贸然设立新部,会不会耗费大量钱财人力,却毫无成效?”

秦丘耐心解释道:“爱卿有所不知,科学乃是探索世间万物规律之学问,工业革命则是利用科学知识改进生产,提高国力。设立科部,能让我大秦制造出更精良的兵器,提升农业生产,改善百姓生活,实乃强国之关键。”

这时,工部尚书也站出来:“陛下,臣虽不太明白这科学与工业革命,但若是能提升工艺,对我工部而言,或许是好事。只是这科部人员该如何选拔,还请陛下明示。”

秦丘思索片刻,说道:“科部人员,当广纳天下有奇思妙想、善于钻研之人。可在各地张贴皇榜,招募人才,朕亲自出考卷,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选。”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部分大臣虽仍有疑虑,但见秦丘心意已决,也纷纷表示支持。

秦丘见状,心中甚慰,当即下令着手筹备科部的设立:“科部设立,有关国之根本,请诸位务必谨之慎之。户部工部务必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户部工部两位尚书齐齐应声。

“还有一事,这科部的尚书,我打算让菀静贵妃担任。”

此话一出,朝堂上瞬间又吵了起来。

吏部尚书刘启铭满脸通红,这压力一下就来到了他这里。

堂上众臣,没有一个人同意,包括他刘启铭。

可是作为秦丘的心腹,自然不能带头反对他的提议,于是此时的刘启铭只得缄口不言,弄了个里外不是人。

礼部尚书见指望不上刘启铭,便情绪激动地出列,双手抱拳,高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自古以来,女子应恪守妇道,不可抛头露面,更别说担任朝廷要职。让菀静贵妃担任科部尚书,实在是不合礼法,有违祖宗规矩,臣万难从命!”

紧接着,多位大臣纷纷附和,有的甚至声泪俱下。“陛下,这要是开了先河,以后成何体统,恐怕会被天下人耻笑!”

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说道。“是啊陛下,若此事传出,定会动摇国本!”另一位大臣急得直跺脚。

面对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秦丘面色平静却语气坚定:“朕意已决,菀静贵妃聪慧过人,对科学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由她担任科部尚书再合适不过。”

然而,大臣们依旧不依不饶。

有几位大臣甚至直接跪地,以辞官相逼:“陛下若不收回成命,臣等实在无颜继续为官,唯有告老还乡!”

更有激进者,摘下官帽,作势要撞柱:“臣宁死也不愿见这等荒唐之事发生!”

秦丘眉头紧皱,他深知大臣们的迂腐观念根深蒂固,绝对不会轻易同意孙静竹担任科部尚书。

但秦丘也不想轻易妥协,思索片刻后,他说道:“既然诸位大臣心存疑虑,那便让菀静贵妃给大家讲讲她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若听完后诸位仍不同意,朕再做定夺。”

大臣们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勉强同意。很快,孙静竹被宣上朝堂,她仪态端庄,神色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