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631:重生东江一小兵

第35章 咱也有炮了!纠结的毛承禄。

字体:16+-

后世超市的普通绵白糖,一斤也就三五块钱。

运到旅顺的黄糖(未彻底去除糖色),六十斤一桶,六两银不二价。

特奈奈滴!划到一百二十块一斤,比黑火药都贵!

更离谱的是,还限购!

运来的都是有主的,去年就下了定,海商为了预防折损才会多带一些,量也不多。

秦逸好说歹说,才弄了两桶,还提前下了五十桶定金,多了没有,爱要不要。

而且还要等秋天才能收到货!

没地方说理去!

一想到已经快要成型的“康格里夫”火箭弹,一枚就要最少五斤糖,用来制作硝糖推进剂和爆炸部。

秦逸就有些肉疼。

关键是这玩意不靠谱,纯火药推进射出去就乱飞,秦逸一度想放弃这个大杀器,主要就是缺糖。

如今有了糖,咱就别嫌贵了,能买到才是王道。

秦逸就恨没穿到南方去,老子能拿漫天的火箭弹,活埋了这些龟孙!

多想无用,这次有了炮,领取火药就有了借口。

四桶火药运上船,秦逸赔笑得脸颊都酸了。

一路上乒乒乓乓,四门小炮就没闲着,除了秦逸别人都不会使,只能他亲自培训。

好在后膛装的佛郎机炮,天生密闭性差,即便火药配方换了更犀利的,也没把子铳和炮管干坏。

“四两的实心弹,能射百五十步,一把铁砂霰弹能射二十多步”。

秦逸那是相当的不满意,这种用于接舷战扫甲板的小炮,实心弹虽然射程远,但准头太差。

铁砂霰弹看起来吓人,一打一大片,但这玩意也就对无甲人有效,估计连棉甲稍远都打不透。

“三儿!”

“俺在呢!”

“回去记得提醒我,等徐叔开炉后,浇铸些四重实心弹,以及三四钱的霰弹生铁珠子”。

“能好使吗?”

“霰弹最少要三十步破甲,否则就是废物”。

“嗯呢!”

“这一门锈得太难看,下船后记得拆下来送到徐叔那边,咱们自己也要开始造炮了”。

“哥!造出来先给俺们水军配啊!”

“必须的!”

秦逸没有铜料来源,只能考虑造铁炮,而且是锻铁炮。

能力不足、条件有限,自然不会有什么重炮,能打六斤弹就谢天谢地谢广坤了!

想想也好笑,秦逸手里小岛一座,人仅百户,兵百人出头,连一支最简陋的火绳枪都没造出来。

就这样已经开始布局制式行营火炮,听起来能把人大牙笑掉。

因为他的前期目标从来不是这忙着内乱的东江镇,而是辽东后金国同样在忙着内部争权的鞑子。

这个时代,可以说没人如秦逸这个穿越者一样,恨鞑子恨到骨头里。

中国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总共才四千万字,而中国近代史就五百余万字。

以小族凌大族,为了本族不被赶出关外,各种对汉人的灭绝手段骇人听闻。

满清误我中国三百年。

既然来到这个时代,秦逸最初的目标很简单。

杀光鞑子!

尤其是野猪皮的子孙,一个都别想活!

为此他不在意跟现在的顶头上司溜须拍马,也不在乎屠戮抢掠李朝西八。

一切目的都是为了疯狂地提升实力,至今为止他还从没跟鞑子正规军交过手。

按照自己并不清晰的历史知识,他的时间并不多。

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他就会同当世最强大的武力“八旗铁骑”正面对战。

大明内地的风起云涌,秦逸毫不关心。

李自成的大顺军占了北京城,还得十二年后。

到那时弄死黄台吉,独霸辽东甚至李朝的“秦军”或是“辽东王”,问鼎之轻重。

谁赞成!谁反对?

……

“啪!”

大长山岛副将府里,毛承禄猛的摔了手里的酒碗。

“有俊,你莫再多言,否则别怪爷不念旧情!”

一身海商掌柜打扮的毛有俊,面色丝毫没变,还是一脸憨笑。

“大爷,你看你又急!俺来之前,永诗有言……”

随着毛有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毛大的脸色青红不定,愈发沉默。

毛帅在世时,义子义孙派无不以“毛”姓为荣,这代表着东江嫡系的身份。

而毛承禄是义子之首,连鞑子都称呼为“毛大”,东江内部义子们称其为大哥,义孙们喊大爷。

毛帅双岛冤死,义子义孙们大多恢复原来的姓氏,偌大的东江镇义子义孙派,顷刻间做鸟兽散。

譬如毛永诗改回孔有德,毛仲明改回耿仲明,眼前这个毛有俊,改回陈有时(和旅顺副将一字之差)。

这也是毛承禄深恨的事之一。

否则仅凭原义子派的实力,东江新总兵官必然非他莫属。

曾经仗着义父的权势,狗脾气的毛大待人对事都很粗暴,动辄非骂既揍,人缘很差。

毛帅一倒,谁还把他当回事?各个小军头有兵有将,大多重新找大腿抱。

不论是孔有德耿仲明去登莱,立马鸟铳换炮,还是其他人投靠黄龙或沈太爷,都受到热烈欢迎,钱粮不缺。

最终还依附在毛大身边的人,要么是真的忠心耿耿,要么是实力不够,换门槛也得不到重视,还不如在这里待着。

毛大被黄龙从皮岛被调到长山岛,相当于脱离了核心圈,“东江三派”事实上属他跳得最欢,但实力相对最弱。

就连这大小长山岛,东面石城岛、西面广鹿岛,两边都是黄龙的人。

毛承禄麾下两千余兵马,核心的战力是亲卫家丁五百甲士。

另有五十多艘大小海船,家眷六千余,都聚集在紧邻的大小长山岛上。

“……万两银只是元帅的一点心意,等大爷到登州后,元帅扫榻相迎,实职总兵官相授……”

“俺在想想……”

……

缓缓而行的海沧船,在翻涌的海面上如同停滞。

秦逸站在舰楼上迎风而立,远处山峦叠嶂、绵延二十余里,长龙一样卧在波涛里的海岛,就是让他垂涎的小长山岛。

船速不快,是因为菜鸟水手们还没完全掌握技能,毕竟赶鸭子上架、时间太短。

中式帆船,相比西式繁琐的桁架帆索,已经算是最简单的海船操控模式。

船长七丈五(二十五米)、船宽一丈八(六米),比苍山铁大了一大圈。

以秦逸目测,苍山铁排水量在百二十吨左右,这海沧船应该在二百吨以上。

在后世算是妥妥的小渔船。

但在大明朝,这种水师标配的四号双桅福船,结实耐用、操纵灵活,载货量也不低。

不但深受水军喜好,海商也是首选,可以说整个东江海面上,就属这种船型最多。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秦逸麾下,也是以此船为主。

任重而道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