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631:重生东江一小兵

第41章 秦营大扩军、足粮无饷银

字体:16+-

秦逸用力地拍着倪叔健的肩膀,果然,这小子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水军哨现在四艘“主力舰”(海沧船),一艘“训练舰”兼秦逸的交通舰(苍山铁)。

每艘船上一个总旗三队人,水军哨已经实额两百人。

听起来可不少,但和陆哨一比,倪三立马就得意不起来。

两个满编战兵哨,总计兵力四百余,麾下六百兵的秦逸,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自称“秦营”。

除了獐子岛原有的百余户汉奴,广鹿岛白捡的六十多户,小长山岛三百余户;

疯子打金家庄之后,这三月又出击李朝龙冈浦两次,累计救回来一百五十多户辽民。

秦逸治下三个岛,已经有民快七百户,西八奴隶都有百余户。

但他依旧把人力用到极限,差不多每户一兵,就算不在军营里,匠兵也是兵。

人人吃军粮,户户是军眷,除了太小的幼童,十岁左右的都有孩儿队,全都得受军法约束。

秦营上下只有一个意志。

秦逸说一不二!

……

回到小长山岛自家小院,秦逸还没歇口气,和尚就陪着老赵叔登门。

“哥你回来了?热不?”

“废话!没看我满头汗!”

秦逸笑骂一句,上前挽着老赵头汗津津的胳膊,一手挥舞着大蒲扇。

“赵叔,这么热的天,你还特意跑过来?这一头汗!”

“千总,俺老赵这把老骨头没啥,不碍事!”

老赵很是唏嘘,去年秦憨子还任人欺负,挨了死鬼常海一棒,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

这才多长时间,居然从小卒子混到千总官,麾下六百兵,管民三千口,在整个东江也是台面上的将官。

“千总,夏收的粮食都存好了,今年俺们獐子岛托千总福,大丰收啊!千六百余石哩!嘿嘿嘿!”

“都是赵叔辛苦操劳,我就吃现成的了”。

秦逸直摆手,自己懂个屁的农事,唯一的贡献就是安排人挖了些鸟粪石,磨成粉肥田而已。

“岛上现在有多少粮?”

“主岛这边地贫水少,种的大多是麦粟,亩产百斤都不到。

按照千总吩咐,从七成官粮改成了五成,总共收了千石不到……”

听起来很是匪夷所思,獐子岛百户人家收获了千六百石粮。

而小长山岛三百户只交了千石,比例悬殊得让人无语。

其实说白了也没啥,三百户留了半数收成,各家自己开伙。

而獐子岛算是小集体,男女老少一起吃饭,四百多人一天两顿,每人一天一斤粮,算起来消耗也是相当可观。

獐子岛情况特殊,小长山岛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模式,秦逸没那么多管理人员去搞集体化,只能选择保持原样。

减了两成的“官粮”已经让新纳的岛民感恩戴德。

“……两边都差不多,每户十亩田上下,这边没几头牛,都靠人拉犁头,还有不少是石犁……”

“……俺寻思让军工坊浇铸些铁犁,打些农具,这事只有千总你点头,老徐可不敢做主”。

老赵头把今天来的目的期期艾艾地说明,秦逸立马拍胸脯答应下来。

“赵叔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

“那就好!那就好!再种些豆子、白菜、秋萝卜,冬天就不缺吃食了”。

老赵松了一口气,端起和尚递来的茶碗,咕咚咕咚喝个爽快。

“千总,缴获的粮食存在两个大仓,敞开吃到现在,还有两千多石。

俺们就算没有秋收,也足够吃到明年这时候了!嘿嘿嘿!”

秦逸也笑了,扫**龙冈浦的事,算是暂时收工。

李朝的行动,共计扫了四个庄子,再往深处去,就可能跟西八兵直接开战。

倒不是弄不死他们,关键是打疼了西八再跑去大明哭诉,自己这边也不好遮掩。

如今麾下六百战兵,近百匠兵,每人每天斤半粮份额,每天都要消耗八石粮。

就算没有任何额外补充,现有粮食也够全员吃一年半的。

更离谱的是,秦营没有军饷,从军官到战兵,一文钱铜板都没发过。

换个地方,别说辽西将门了,就算是黄龙麾下各个军头,底下人也早就造反闹饷了。

秦逸不是没钱,月初刚从旅顺领了“七八九”三个月的粮饷。

八百两银(折色),六百石粮(本色)。

加上自己的储备和李朝缴获,除去送礼和采购花销,他自己小破院的地下银库,还有万两银。

真要发军饷,万两银听起来不少,每人每月一两银,也就够一年多的。

秦逸没有正常来源,东江发的军饷,连他手里银子的零头都不到,大头全靠抢。

他手里必须有一笔常备资金,用于维护与黄系将领的关系,还要有钱去采购不能自产的商品。

如今秦逸使出浑身解数,竭力地供养手下兵将,保证弟兄们充足的食物,这就足够了。

就这前线破岛,连个店铺都没有。

给兵将们发了银子数了玩?还是让他们跑去旅顺或皮岛“消费?”

干脆人人都不发,也没有攀比和嫉妒。

连秦逸在内,所有官兵都吃一样的伙食,要比就比训练成果。

陪着劳苦功高的老赵叔吃了一顿晚饭,还是从伙房打的大锅菜。

唯一的特殊,就是和尚从菜园里薅的一把嫩葱和水萝卜,井水上冲干净后,沾着豆酱咔咔下饭。

三人包括端着碗跑来的徐海峰,没人觉得不妥,毕竟从望海堡到獐子岛时,大家都是如此。

……

吃完晚饭,天近黄昏,小长山岛兵营,各个简陋的营房开始上晚课。

夜校啥得千万别指望,这年头夜间照明,有钱人用蜡烛,稍有积蓄人家点油灯。

一支蜡烛值一斤米的价,啥实力啊?也敢这么奢侈!

菜籽油、麻油或豆油,咱留着烧菜不香吗?

各个总旗的“小先生”在漆成黑色的木板上,用石膏浇筑的“粉笔”写着大字。

三个队盘膝而坐的新兵老兵,都把身前木盒里的沙子抹平,手里木棍捏紧。

秦逸路过一间宿舍时,瞥了一眼黑板上的五个字,听着屋里孟大洋清脆的话语,他笑得很是欣慰。

“東、西、南、北、中,五个字,昨天学了东和西,今天学南北中三个字……”

秦逸没准备培养出秀才来,但未来的军官也好,普通兵卒也罢,最起码在需要时,能读懂军令,或是写下敌情。

军事上最常用的字不过五六百,一天学两三个字,再教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学一年晚课,就足以应付日常。

文盲是最可悲的事!

他可不想领着一群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只会画圈、按手印的睁眼瞎。

教员曰: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秦逸奉为圭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