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睡了一个好觉,沈妙翌日起床,只觉神清气爽。
今日又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远远地,还能听见远处将士们操练的声音。
吃过萧凛让人送来的早膳,沈妙掏出许大夫送的那张银票给沈砚。
“大哥,我一会儿叫萧凛派人带你去村子,你给我们家去购置几亩田地吧,以后在这边生活,也好有项生计。”
沈妙实在受不了系统一直在她耳边念叨“种田!宿主!种小麦!再不种就过季了!!”
沈砚闻言来了精神,颇有些无所事事的他正觉迷茫,小妹的托付他自然要办好。
可是昨晚沈妙也开家庭小会说了现下的状况跟萧凛的事,他实在不放心。
“可是小妹,你一人在军营里,我放心不下。”
沈妙笑了笑:“别担心,大哥,我若真能做成这件事,你觉得他们此后每每受伤得到医治时,最先想到要感谢的会不会是我?”
沈砚顿住,他看向沈妙,顺着沈妙的话想了想,虽然不知沈妙要这个有何用,但人脉这种东西多一些自然好。
“那你便安心做自己的事吧,其余的交给大哥。”
“玉堇,你顺道把分配给我们的屋子打扫一下,我就在这里陪嘉嘉。”宋静宛道,留女儿一人在军营,无依无靠,她难以放心。
沈妙没有拒绝,以为是担心她的名声,但她不在意。
你弱小时一点流言蜚语都像一座座大山,可当你强大时,那些话甚至传不到你耳中。
没一会儿,萧凛就来了,领着沈妙往去医师们所在的营地。
随行军医的人数大大出乎沈妙意料。这么大几千近万人的营地,大夫竟然才七人,其中还有两个是兽医!
加上他们一人带着的两个药童,也才不到二十人。
不怪乎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医师配比,真的很残酷啊。
沈妙不满意,军医们也不是很满意。
大夫这行自古就看年龄,越老越吃香,况且他们拜师学艺也要熬个十来年,沈妙不过十几岁,还是个小丫头,竟然大言不惭要来教他们。
而且她长这样,看着就是个空有美貌的草包。
沈妙感受到了来自军医们的歧视,并不意外。她装作没看见,安排军医跟药童,还有被调来的十个校尉到各自的桌案前,上面已经分发了各项道具,还有为医术献身的兔子。
将士们还好,他们是萧凛手下的兵,将军有令,自然遵循。
可这些大夫又不是士兵,看到药童竟然要跟他们一块儿学,脸色别提多难看了。
古代是很讲究尊师重道的,普通的学徒想要学真本事,要在师傅那里苦熬,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
这群大夫没见过缝合的案例,也不配合,沈妙才讲到外伤止血带止血法讲他们就拿各种专业问题刺沈妙。
沈妙微微一笑,说出的话毫不客气:“各位的医术确实精湛,可你们才多少人?营地内有多少兵?有多少受伤的将士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只能绝望等死!”
“我的医术确实浅薄,但我教的是没有门槛的急救,我希望所有将士都能学会,绝境时能保住一条命!”
这话将士们听得一脸感动,药童们能免费学医术哪有不高兴的,只有军医们,一脸尴尬,被架在火上烤。
“当然,各位医师为军营付出良多,非是我能评判的。但我希望各位能放下成见,治疗手段只论成效,没有贵贱之分。”
“医者仁心,都是为了将士们,我说话难听了些,相信以各位的度量也不会与我计较罢。”
还怎么计较,好赖话都让你说尽了,再说军营里这么多条人命都要压他们身上了。
萧凛在屋外听到这里,毫不意外的轻笑一声,然后才放心的离开去处理自己的事。
接下来的教学,但凡有谁稍不配合,就要接受沈妙苦口婆心的“演讲”,论医术沈妙确实不专业。
但以子之长,攻其所短,这群人哪是她的对手。
反正不管认不认可沈妙的治疗手段,学是被迫学了。
沈妙忙活了两天,培训终于初见成效。
她教了外伤急救跟止血,还科普了一些日常向的溺水呛食等急救,这种容易上手的她直接开了一下午大课,在露天校场给两百多人讲解。
经过一下午的努力讲解,不止急救科普在军营里广泛传播,与之一起的是这位心怀大义的沈小姐。
并且她还表示,之后会为了减少伤亡继续研究新的药物。就是说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也会默默努力的,这让将士们听得大为感动。
这时候不太流行誓师大会,让沈妙捡了个大漏,将士们哪见过这阵仗,沈妙是个女子又如何,那也是菩萨心肠啊!
缝合手法这两天沈妙教了五十人,有四十二人初步能掌握,其中那十几个药童学得最好,因为他们年轻手稳,而且本身就有一定的医学储备。
那几个大夫可能是年纪大了,手没有年轻人稳,只有一个擅长针灸的大夫下针比较稳。
一对比,沈妙觉得许大夫的学习能力强多了,也不知道许大夫会不会来幽州。
专业的缝合手术工具沈妙画了图纸交给萧凛去安排。
接下来就可以让学会的人再分队传授,再派人去别的营地教学,多花些时日,总能辐射到全军。
可沈妙不能再等到那时了,因为她的冬小麦再不种真要来不及了!
主线任务如果放弃竟然会扣积分,而且还非得她本人去种,当然别人也能帮忙,但她本人必须在田里。
当沈妙站在沈砚买的那几块田间时,终于清晰地感受到了五亩田有多大。
哈哈,真是,有一种命很苦的感觉。
“这块地才三亩吗?”沈妙不可置信。
"是啊小妹,还有六亩地在河边,离我们家很近。"
沈砚买了十亩地,都是上等田,二两银子一亩。农家人靠田地吃饭,沈砚就多买几亩。
而他们家,其实就是山坡前的一座茅草屋。
村里空房子不多,更没什么好房子,沈妙只能安慰自己,好歹依山傍水风景不错。
接过沈砚递来的锄头,沈妙忍了忍,还是没忍住,问:“我们就用这个翻的吗?”
沈砚摇摇头,又拖过来一个木齿耙道:“我听人说都用这个翻的,还买了这个耙,不过牛太贵了,我找村里人租了一头。”
正说着,一个大叔从田间小路走过来,身后牵着一条大黄牛。
大叔龇着口大黄牙冲兄妹俩笑道:“给你们把牛送过来了,会赶牛吗,要不我教教你们?”
说着,那头牛走到沈妙跟前,“哞——”的一声,拉了坨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