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話事人

4 か剽竊也是一種技術活

字體:16+-

4か 剽竊也是一種技術活!!!

贏病己最大的特長在遊戲行業,在現有的情況下暫時延緩這個項目,那麽值得他參考的是許多娛樂小說裏經常出現的內容!

無他,無非是影視歌曲,動漫小說,再來炒炒股賭馬猜球也就那樣!

首先,贏病己將電影電視這一行排除,雖然從前對這一行有一段時間很感興趣,在網上看過一些劇本也看過很多影視節目,但他根本沒有製導過,連微電影都沒拍過,更沒上過專業的傳媒學校,可以說連門檻都沒跨過,何談拍電影搞電視!

至於說贏病己拍影視劇不行,但不是看過很多影視劇本麽,將劇本寫出來賣給邵氏、嘉禾這些大金主不就得了?少說千八百萬吧!

嗬嗬,別鬧了,香江和大陸有著根本性的不同,為什麽占大多數香港電影是在沒有劇本的狀態下完成?答案很簡單:由投資者到導演都相信,觀眾買票入場不是為了看劇本!

“劇本”與“電影”本來就如骨和肉,但追溯香港過去四十年的電影發展——特別是在它的全盛時期,香港人對電影的“愛”,絕對是建立在另一個元素之上:演員或明星。

過於細致的劇本會衝淡觀眾與他們愛戴的演員之間的默契,試想下——當周星馳飾演的不再是周星馳時,再好的故事也填補不了捧場客的惘然若失。

深深了解港產片觀眾心理的導演幹脆抓住演員當編劇——在他身上找尋創作靈感,總比為他打造角色與情節之後,才發現“衣不稱身”來得省時省力又有效果。“劇本”,因此不再是推進戲劇發展的引擎,而是展現個人魅力的各種小零件。它們包括:口頭禪、小動作和俗稱“性感”的性別氣質——如果“劇本”叫“葉子楣”或“彭丹”,情節必然圍繞她的身材做文章。

這證明喜劇之外,動作片、愛情片、靈異片和豔情片也可依法炮製。所以,在別的電影文化裏“角色定型”是種弊端,港產片卻將它視為“票房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