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か 著書為稻粱謀;欲轉投報社!
在報社經營的各類生產成本當中,稿費占了報社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各報社對稿費開銷,會控製得比較嚴謹。
《明報》在稿費上的開支,逐年上升,但是並不表示報社的副刊稿費比同行高,《明報》也沒有一套厘定稿費的標準。《明報》在創辦初期,確是以高價向個別名記者或專欄作家約稿,每千字十元。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香港報界稿費大約每千字五至六元。進入七十年代,《明報》已經成為香港一份大報,副刊稿費卻不是同業內最高的,許多副刊的稿費還多年沒有調升。不少在《明報》副刊撰寫專欄的專業作家和《明報》員工,知名度大大提升,如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的科幻小說、倪匡之妹倪亦舒以亦舒為筆名寫的愛情小說、…等等。這些專欄作家,同時也成為香港其他中文報章爭相挖角的對象。由於《明報》在香港以至海外華人知識分子當中有著較高的地位,專欄稿酬雖不高,專欄作家也以能在《明報》有一專欄為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且不談,台灣之所以出現超過四百位的武俠小說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的門檻很低,且能得到相對豐厚的物質回報。換言之,很多作家選擇撰寫武俠小說,並非是因為有什麽崇高的理想,隻是為了能夠很好的生活,正如諸葛青雲的夫子自道:“此世雖無文字獄”,“著書仍為‘稻粱謀’”。
那麽,武俠作家到底能賺多少錢呢?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比如金庸,他之所以能躋身“億萬華人富豪榜”,雖然一部分原因是依靠他的武俠小說,但更重要的是源於他掌控的明報市值。再比如古龍,他所收取的影視改編費用,較之小說收入有過之而無不及。
贏病己本人更感興趣,在乎的當然也是稿酬問題,因為這才是絕大多數武俠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自己起步的關鍵時刻。畢竟金庸隻有一個,古龍也隻有一個,他們的成功是很難複製的,能夠有幸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作者並不多,更不要說如金庸那樣通過辦報而得到近乎天文數字的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