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1946年的下半年,放眼望去全球已經是一片和平,中美蘇英德四國表麵上也是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了,不過這看似裁軍的背後,實際上卻是各國對軍事裝備的一個全麵更新換代,各國對於各種新式武器的研發和生產並沒有停頓,美國人在1946年的下半年後,已經是服役了超過八千輛的M26坦克,並且新一代噴氣式戰鬥機P84也是開始服役。
蘇俄那邊也是縮減軍人數量、大量T34坦克退居二線的同時,從T44-100發展起來,去年就已經定型並進行測試的T54坦克也在1946年初迫不及待的進行生產並服役,盡管當時而言這個T-54-1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僅僅是最初幾個月的量產期間就陸續發現並解決了高達一千多項的問題,但是麵對著中國龐大的T15\18坦克群和美國的M26坦克,蘇俄的老式T34根本無法抗衡,而重型坦克的IS-2以及IS-3因為價格昂貴,產量較少,大規模生產IS係列重型坦克用來對抗T15\18以及M26是不顯示的,蘇俄急迫的需要一款可以對抗以上兩種坦克並且足夠廉價可以進行大規模量產的坦克,去年大規模量產並服役的T44-100被證明還無法有效對抗T15\18以及M26,由此可見蘇俄對T54坦克的迫切需求了。
英美和蘇俄兩方這樣,減少人員的同時加大先進裝備的研發和裝備,作為對抗一方的中國和德國,自然也是不甘落後。
德國那邊一邊是大規模裁軍,而另外一邊,其在中國的幫助下所研發的E係列主戰坦克也是在1946年開始量產並服役。
德國有感於二戰期間德國的坦克工藝複雜,工時太高,性價比低下,同時也是獲得了中國的T15\18主戰坦克的部分技術,而非常重要的是,二戰期間的德國各種稀有金屬資源都非常短缺,導致在製造軍工產品的時候不得不采取諸多得不償失辦法,導致坦克重量增加等等,現在嘛,沒有了這些限製,同時還獲得了中國的坦克專家的一定技術援助,所以他們的‘未來主戰坦克計劃’進展比較順利,同時放棄了二戰期間製定的一係列得不償失的坦克研發計劃比如E75,E100之類的,把重點都是放在了E50上,同時參考了T18坦克的諸多設計,基本上是把原有的E50坦克的設計都推翻,新弄出來的E50基本上就是T18的德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