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歐洲第一場大規模的歐洲戰爭,是西方世界近代的開始,三十年戰爭的時間同中國的明末清初是同一個時間段,在軍事曆史上也是中國的軍事裝備及軍事戰術落後於西方的開始,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的近代起始要比西方世界晚一個世紀的原因。
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於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卷入神聖羅馬帝國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宗教戰爭”。
戰前,歐洲形成了兩大對立集團:由奧地利、西班牙、德意誌天主教聯盟組成的哈布斯堡集團,得到羅馬教皇和波蘭支持;和由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德意誌新教聯盟組成的反哈布斯堡聯盟,得到英國和俄國支持。以1618年捷克爆發反對哈布斯堡的起義為導火索,兩大集團卷入全麵戰爭,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1618年~1624年,稱為捷克階段。1526年捷克並入神聖羅馬帝國,實際淪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費迪南被封為捷克國王,開始瘋狂迫害新教徒,1618年,捷克人民爆發起義,迅速占領了布拉格,宣布獨立。第二年年起義軍進攻奧地利,包圍了維也納,開始與費迪南進行談判。1620年西班牙軍隊2.4萬人攻入捷克,帝利伯爵率天主教雇傭軍擊敗起義軍,同年8月,起義者退回捷克。1620年11月,曼斯菲爾德統帥的新教聯盟軍和帝利伯爵的天主教聯盟軍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決戰,新教盟軍很快被擊潰,起義者被血腥鎮壓。1620年底西班牙軍和天主教聯盟軍攻入普法爾茨,1623年擊敗新教軍,第一階段以天主教聯盟勝利告終。
第二階段,1625~1629年,稱為丹麥階段。天主教聯盟的勝利威脅到了德意誌新教諸侯,1625年丹麥在英、法、荷盟國的支持下和新教聯盟聯合向帝國皇帝發起進攻,很快攻入德國西北部,曼斯菲爾德率英軍占領捷克西部。1624年皇帝起用華倫斯坦雇傭軍。4月華倫斯坦擊敗曼斯菲爾德,之後擊敗丹麥,控製了薩克森地區。丹麥被迫於次年5月同皇帝簽定「呂貝克和約」退出德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