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我是孙悟空

475 子母河的来源

字体:16+-

475子母河的来源

刘卷找到伊冰水的时候,才知道她喝了子母河的水。

子母河在现实中是在新疆若羌县米兰镇。

子母河在《西游记》中曾提到过,西游记中提到西凉‘女’国没有男子,‘女’子成年后就可以去取子母河水吃,吃过即可怀孕,唐僧和八戒不知就里,误吃了子母河水,最后还是悟空去解阳山,取了落胎泉水,才度过此难。

若羌文字改革以前写作“‘女’若羌”,带个‘女’字旁,和传说中的‘女’儿国有关系。史料记载,‘女’若羌是以“‘女’若”为首领的一个羌族人的部落,一个‘女’人当政的部落,他们的居住地就是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羌族人历史上是一个很不幸的民族,从造字中似乎就暗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新疆的历史记载大概从西王母统治西域开始。那是一个漫长的母系时代,因此产生过一些‘女’儿国。

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写到:“有苏伐刺瞿口旦罗国,唐言金氏……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公元7世纪,这个‘女’儿国被入侵的吐蕃国所灭,一部分人逃到西藏昌都,仍称东‘女’国。

《隋书•;西域传》记载:“‘女’国在葱岭以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20年,‘女’王之夫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

若羌文字改革以前写作“婼羌”,带个‘女’字旁,应该和传说中的‘女’儿国有关系。《汉书•;西域传》中说:“按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也就是说,婼羌是以“婼”为首领的一个羌族人的部落,一个‘女’人当政的部落。

羌族人历史上是一个很不幸的民族,从造字中似乎就暗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甲骨文金文小篆到今天的楷书,都可以看出“羌”上面是一个“羊”,下面是一个侧面“人”,是显著的“人饰羊首”的图腾标识。

《说文解字》曰:“羌,西戎牧羊人也。”这些都说明羌族是西北一个崇拜羊的游牧民族。

羊‘性’格温顺和善,食草而不与人争食,更不会伤害人,‘肉’可食皮可衣。所以,古人祭祀时供桌上总要摆上羊,供桌(象形字为“示”)示+羊=祥,杀羊上供就是“吉祥”。

爱屋及乌,杀羊到人,崇拜羊的羌族人便彻底倒霉。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羌”字,都是将羌人当祭祀品砍杀、焚烧、活埋的记载,其中最多的一次有1000个羌人被同时杀戮当供品。

甲骨文金文中还有一些画着绳索的“羌”字,楷书写作“”,表示的应该是被俘虏的羌人。

既然有了专‘门’表示羌人俘虏的文字,可以推断应该还有许多关押羌人的集中营。

羊被驯化在中国已经有6000多年历史,羊‘肉’是先民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火烧整羊今天叫烤全羊,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甲骨文“羔”字就是最好的见证:上面一只羊,下面四点火,正好一个烤全羊的白描。

先民生活离不开羊,他们以羊为富,以羊为美,只要粘上羊的边儿,心里就会美滋滋的,所以羊+大=美。

古人喜欢羊,离不开羊,吃完了羊‘肉’常常将羊骨头作为饰品,甚至将羊角戴在头上。

然而,美丽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受伤,“羌”的异体字“姜”命运更惨。《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是说“姜”、“羌”本是一字,当姓氏时称之“姜”,为族名时称之“羌”。

还可以这样说,“姜”是‘女’羌,“羌”是男羌,在母系氏族时代‘女’姜比男羌地位更高。但是文字改革之后,“姜”的意义不再代表‘女’羌,只代表人的姓氏“姜”姓。

“若羌”顾名思义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秦汉时期,这里的主要居民为罗布人,羌族人被赶到了南部山区的古婼羌国。

从隋唐开始,若羌境内的羌族人神秘消失,回鹘逐渐成为若羌的主要民族,罗布人和吐蕃人、突厥人等逐渐被回鹘人所融合。

元明以后又有回、藏等民族迁入,如今的若羌县截止2005年底统计,汉族人占59。47%,维吾尔族人占36。89%,还有回、‘蒙’、满、东乡等民族,就是找不到羌族人的影子。若羌无羌,如“姜”的命运一样徒有虚名。

若羌的羌族人悄然失踪,他们到哪里去了?没有人能够明确回答。通过DNA研究,今天的汉族、藏族、羌族、苗族均和羌族人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羌族不断地被其他民族同化融合,结果人口急剧下降,到今天全国30多万羌族人大部分集中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德阳北川羌族自治县。

羌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婼羌部落更是雪上加霜。“婼”字似乎预示出这个部落的结局:《现代汉语词典》中“婼”有两个读音,一个是ruò,一个读c‘惑’,意为“不顺”。

‘女’字旁的“婼”给婼羌部落带来了厄运,汉字有个一般规律:音同意通,相同读音的字一般来说意义总有一部分是接近甚至是相同的。

“婼”与“弱”音同意近,“婼”的本质就是软弱。

“婼”是一个柔弱的首领,最终莫名其妙地将她的部落带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