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已經明白了選擇一位軍師是必須的趨勢,也是他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所必需要走的一步。
至於自己的那幫兄弟和自己的軍師是否起衝突也隻能留到以後解決。必竟自己的家底薄,對於任何一個人才毫無吸引力而言,文人想要的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在他這裏至少現在還是個夢想。隨著徐庶的離開,劉備必需再去找一個能獨擋一麵的軍師,而此人的能力絕對不能比徐庶差。
徐庶也的確是夠意思,走的時侯像劉備推薦了後來流芳百世的諸葛亮。其實按當時的情況吧,諸葛亮何許人也,也就是會讀書的農夫而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從出師表中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也就是過著一邊讀書一邊種田的生活,毫無經驗而言,而他的本錢就是徐庶以及荊州各文人的鼎力推薦。
我想劉備當時也確是求賢若渴,迫不及待,否則決不會輕易的放低身段三顧草廬。也許您會好奇,劉備當時算什麽,寄人籬下而已,怎麽就放低身段了?
沒錯,的確是放低身段,據在下了解,在古時侯是非常注重名分的,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社會地位。比如說經理和經理一個級別,科長和科長一個級別等等,古代男女婚嫁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劉備當時已自稱皇叔,雖然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證明劉備是否真的有劉氏皇族的血統,但當時很多名流都已這般稱呼,所以即使他的身份是假的也變成真的了。一個莫落皇族的子孫去拜會一個毫無經驗當時隻有虛名的農民豈不是放下身段?這就是後來被史學界爭了無數年的三顧草廬。
三顧草廬到底是怎麽回事?是不是確有其事呢?各有各的說法,版本也特別多。
可以簡單的分析一下.當然這種分析必須基於一點就是正史《三國誌》。在三國演義中對於三顧草廬這一段其實是大書特書的,寫的非常精彩,可小說必竟是小說,如果拿演義當正史看那絕對會對中國的曆史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