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死之迷

君臣之誤

字體:16+-

孫權的順利接班是在張昭的一手扶植下才能成功的。

張昭為什麽在東吳有這麽高的威望,為什麽當張昭帶頭行君臣之禮時,東吳的那些意圖蠢蠢欲動的人便立即收手。這不得不從張昭這個人的履曆說起。

張昭原本不是東吳人,後來因避禍而遷至揚州的。後來忠心耿耿地效命於孫策。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他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們的書信中多有稱讚張昭的言辭。

這對張昭來說是感到非常不安的。(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正所謂功高蓋主,張昭會擔心東吳如此多大臣的推崇會加劇孫策對張昭的猜疑,會擔心張昭有異心,難以駕馭。但實妹上,孫策非但沒有猜疑,反而瀟灑地說:“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這足可看出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如管仲在齊恒公心中的地位一樣。因為張昭的才華加上他對孫氏的忠心,因此孫策傳位時才托孤了張昭。

張昭對孫氏有如此厚恩,是孫氏建立江東霸業的開國功臣,但孫權就真的如劉禪對諸葛亮那樣對張昭言聽計從嗎?

當然不是。

相反,孫權隨著自己的日趨成熟,政治手腕的日趨老練,以及自己當主公後高高在上的優越心理的作用,孫權似乎越來越討厭這位昔日的叔父。

這不得不從赤壁之戰說起。公元208年,赤壁爆發,這時東吳以張昭為代表的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力主求和。原因曹操兵力眾多,勢不可擋。而在主戰派周喻和魯肅的說服下,孫權搖擺不定的心態發動了變化。

魯肅曾對孫權分析道:現在我們東吳雖然實力不及曹操,但我方有地利的優勢。如果主公你現在投降了曹操,你還是東吳的霸主嗎?你的父兄孫堅,孫策一生的心血就這樣交給曹操嗎?那些吵著嚷著要投降的人想幹什麽?你以為他是為東吳考慮嗎?他們隻是為自己考慮。如果現在你投降了曹操,外麵那幫官老爺們,照樣做他的大官,說不定還會越做越大。錦衣玉食的日子照樣爽的不得了。可是主公您呢?曹操會怎麽樣對待您及您的家人?孫權對於這一番道理當然一聽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