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百 章 長公主
禦史大夫作為威懾貪墨官吏的一柄利劍在大唐的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中原五國來看,唐國的吏治是最好的。兩百年來已經數不清有多少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倒在了這柄利劍之下。但是大唐對立國時所封的貴族的不連坐、非謀反不消爵的法規又使得那些被禦史大夫弄倒的官吏的後人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雖然他們不一定像父兄一樣成為貪官汙吏,但總歸是和禦史大夫結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恩。就如同五王和十一家國公水火不相容一樣,大唐的官吏和禦史大夫是絕對的死對頭。如果不是禦史大夫在民間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曆任的禦史大夫的後人都在禦史城居住,受到那獨立於大唐兵製之外的一千禦史兵的保護的話,估計下場好不到那裏去。
隻要是人就不可能不犯錯誤,況且還有硬性指標的限製,有幾任能力不強的禦史大夫為了趕任務也辦了不少的冤假錯案,而官吏往往就會在這個時候發難,聯名上表要求裁撤‘獨斷專橫’的禦史大夫、解散禦史兵,將禦史城變成普通的城池。
麵對群情激奮的大臣們,當朝的皇帝很是為難,不撤吧……大臣們要撂挑子,撤吧……這禦史大夫和五王、國公以及貴族特權是高祖皇帝定下的四大鐵律,也被稱為大唐的四大基石。尤其是禦史大夫,老爺子留下話,除非皇帝改姓,否側就不得裁撤禦史大夫!
好在高祖皇帝可能預料到會有這種情況出現,曾交待過如果所用非人或沒有合適的人選的話,禦史大夫一職可以空缺。於是乎每當大臣們鬧得比較凶的時候,禦史大夫就會空缺上幾年,而當皇帝通過自己的渠道(無塵院、大內侍衛……)發覺官吏中貪墨之風有所抬頭時,就會立刻任命一位禦史大夫進行肅清。當情況好轉後就又空缺上幾年,如此循環反複,倒也不愧是具有大唐特色的禦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