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一一 章 睜眼說瞎話
鄭冶波說話的語調並不高,但傳到韋岑耳朵裏後卻如同旱地驚天的巨雷一般讓人心驚膽戰。
中原五國唐、趙、燕、豐、衛,除了魚米之鄉唐國和畜牧業發達的趙國外,剩下的燕、豐、衛這三個國家,因疆域之內以山地居多可耕地相對較少,所以在吃的問題上一直以來都是捉襟見肘。耕地的缺乏和落後的耕種方式使得即便是在豐收之年也不過能夠勉強維持住國內的糧食價格,若是老天稍微不作美,那麽就幾乎完全要依靠外來的糧食來度日了,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糧食進口國。
在前朝覆滅之前,燕、豐、衛三地就已經是這種局麵了。不過當時中原人口主要集中在現在的唐國和趙國所處的位置,那時燕、豐、衛三地人口的總和還不及現在的十分之一,而且在大一統的政治局麵下,商業流通順暢,這些地方的居民完全可以憑借鹽鐵銅為主的豐富的礦藏來換到足夠的糧食和牲畜。那時這三處的百姓生活水平要比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的唐、趙之地的百姓好的多,當地的世家豪門手中也有的是錢。
這也是當初中原五國劃分疆域時,燕、豐、衛的開國君主在明知唐、趙占據了上好的農田和優良牧場的情況下同意各自休兵的原因所在。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燕、豐、衛三國的開國皇帝都是把持礦場主的世家,而唐國高祖皇帝是小地主之家的少爺,趙國的先祖則是地地道道的放牛娃,他們都是根據各自的生活習慣來劃分了疆域。當然了,當初可能是有這方麵的因素在裏麵,不過也隻是眾多原因中的一條。當時五路諸侯並起的局麵十分的錯綜複雜,他們之前互相都是盟友又互相都缺乏必要的信任,沒有人有絕對的實力和把握一統天下,而百姓和他們手下的軍隊在攻克前朝的都城後又無心戀戰,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疆界的劃分可能是最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