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才高八鬥啊
分科考試始於隋文帝並在隋朝有了長足的發展,明經、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舉、童子、秀才、進士等等,隻要你能想到的,科舉都有,除了這所謂的常舉,還有製舉,製舉屬於皇帝臨時下詔而舉行的考試,主要為選拔一些特殊的人才……
科舉漸趨成熟,可伴隨大隋的覆亡,士族勢力重新登上曆史舞台,這令蓬勃發展的科舉無疾而終,出身門第成了選拔人才的第一標準。
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魏晉之風再現,直到大梁太宗皇帝這一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士族欺謗皇權,哪個皇帝願意看到這種局麵?太宗皇帝自知時日無多,此次大比是他對抗士族力量最大的籌碼,重視是理所當然的。
正因為太宗皇帝的重視,原本屬於製舉的考試無形中演變為科舉製度中最重要的常舉。
誓為大梁選拔各方麵的人才,如果非要喊個口號的話,這句最合適。
俗話說勞動不分貴賤,可果真如此麽?同樣的道理,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這方方麵麵的人才,可人才就沒有三六九等嗎?
明字旨在選拔對書法、文字有專長的人才,以葉羽那比屎殼郎沾了墨爬出來的痕跡好看點的字跡,他絕對沒戲;明法是為選拔熟悉律法的司法人才,葉羽違法亂紀的事兒幹多了,他難以服眾;明算就是考數學,他倒是拿手,可這不怎麽被世人看中,考了又能怎樣?
葉大公子的終極目標是中狀元,像什麽一史——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其中之一,三史——精通這三本史書,還有那個道舉,這些都有些夠不上檔次,雖然他也不怎麽會。
這就意味著,他必須在進士與明經兩科中選考一門。
從銀屏口中得知,明經先考貼經、再試經義。所謂貼經,就是從經書中摘一句話,要麽去掉前半句,要麽去掉後半句,由考生補充完整,就是有點類在於今天高考的詩詞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