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是高句麗的簡稱,高句麗族很早就開始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的北部和中部地區活動,我國先秦古籍《逸周書-五會篇》載:“北方台正東高夷。”後世人孔穎達疏雲:“高夷,東北夷高句麗。”這是早期中國對高句麗族的認識。
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又說:“予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是古代對東方沿海一帶夷人的總稱,因居東方,又稱東夷。又因種類眾多,故稱九夷。據考證有玄菟、樂浪、高麗、滿飾、扶餘、索家、東屠、倭人、無鄙。九夷中其三即高句麗。
公元前三十七年,扶餘國貴族出身的朱蒙在卒本地區(今我國遼寧省桓仁地區)建立了高句麗國。
《三國史記》對朱蒙建國有兩種記載。一說:朱蒙一行“至卒本川,觀其土壤肥美,山河險固,逐欲都焉。而未遑作宮室,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王以高為氏。”一雲:“朱蒙至卒本扶餘,王無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在這兩種記載中,第地二記載較為符合道理。朱蒙到卒本地區時,那裏已有國家,就是卒本扶餘國。卒本扶餘國王見朱蒙是個有才能的人,就確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朱蒙在卒本扶餘國王死後,便把原國名改為高句麗國,重新組織了國家機構,加強了國力。
……
隋煬帝三次遠征高麗雖然都以失敗高終,但是卻給高麗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得高麗內部的政局變的動蕩不安起來,分成了對內對外兩派,因為此時的朝鮮半島共有高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實力比較雄厚的軍事強國。對內派主張先鞏固自己的實力消滅其他的兩個國家,再伺機入侵中原。而對外派則認為應該趁著中原現在大亂之際派兵入侵,一可報仇,二就算不能占領土地,也可掠奪大量的物資來壯大自己。然後再圖其他兩個國家。雙方各執一詞,都有道理,故是僵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