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梟雄

第六十八章金融災難(上)

字體:16+-

百年之後,有一個澳大利亞籍華人作家雪珥,寫了一本書《國運1909》,其中有這麽一段引言。“在‘官利’的製度下,不幸成為股東的投資者,會竭澤而漁、殺雞取卵以圖短期套利。大清國終究難以建立起以契約和法製為根基的公司製!

這段話概括的總結了,清末上海證券市場崩盤的根源。

外灘一號上海眾業公所(TheShanghaiStockExge,當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這過去的一年內,隨著太平洋對麵的美國大步邁進汽車時代,倫敦證券交易所橡膠價節節攀升,東南亞成為了橡膠產業的投資熱土。上海,則成為了最佳的融資地。

橡膠股票是清末新政催生的一個新鮮事物,股票的發行地在上海,發行股票的卻是歐美公司,股票所代表的產業在南洋。

1909年3月10日,花旗銀行門口人山人海,上海市場最火爆的橡膠股票,來自美國的“萬利來”國際橡膠產業集團公司,再次發行新股三萬股。

站在花旗銀行的陽台上,麵帶微笑的方劍雄看著下麵湧動的人頭。短發的洋人,拖著辮子的中國人匯聚在一起,不分社會低位的人人平等了一把!

方劍雄有限的曆史知識,限製了他對這場風潮脈搏的把握。費舍爾在年前,果斷的去了一趟蕪湖,一番長談之後,方劍雄同意了費舍爾的方案,最後再撈一票。

在此之前,費舍爾成功的進行了一係列市場運作,萬利來橡膠集團,成功的被描述成一家擁有兩萬英畝橡膠園,一家大型橡膠加工廠,以及向米國汽車企業長期穩定供貨的大型橡膠企業。

費舍爾成功的借鑒了方劍雄在人才招聘會上的作法,鋪天蓋地的報紙宣傳,輔以數百“獲利股東”的現身說法,萬裏來股票成功的把“一旦擁有一本萬利!”這個觀念植入投機者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