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著中國通史

第84章 清朝的衰亂

字體:16+-

太平天國既亡,撚、回之亂複定,清朝一時號稱中興。的確,遭遇如此大難,而一個皇室,還能維持其政權於不敝的,在曆史上亦很少見。然清室的氣運,並不能自此好轉,仍陵夷衰微以至於覆亡,這又是何故呢?這是世變為之。從西力東侵以後,中國人所遭遇到的,是一個曠古未有的局麵,決非任何舊方法所能對付。

孝欽皇後自亦有其相當的才具,然她的思想是很陳舊的。試看她晚年的言論,還時時流露出道、鹹時代人的思想來可知。大約她自入宮以後,就和外邊隔絕了,時局的真相如何,她是不得而知的。她的思想,比較所謂中興名臣,還要落後許多。當時應付太平天國,應付撚、回,所用的都是舊手段,她是足以應付的。內亂既定之後,要進而發憤自強,以禦外患,就非她所能及了。

不但如此,即當時所謂中興名臣,要應付這時候的時局,也遠覺不夠。他們不過任事久了,經驗豐富些,知道當時的一種迂闊之論不足用,他們亦覺得中國所遭遇的,非複曆史上所有的舊局麵,但他們所感覺到的,隻是軍事。因軍事而牽及於製造,因製造而牽及於學術,如此而已。後來的人所說的“西人自有其立國之本,非僅在械器之末”,斷非這時候的人所能見得到的,這亦無怪其然。

不但如此,在當時中興諸將中,如其有一個首領,像晉末的宋武帝一般。入據中央,大權在握,而清朝的皇帝,僅保存一個名義,這一個中央政府,又要有生氣些。而無如中興諸將,地醜德齊,沒有這樣的一個人物。而且他們多數是讀書人,既有些顧慮君臣的名義,又有些顧慮到身家、名譽,不敢不急流勇退。

清朝對於漢人,自然也不敢任之過重。所以當時主持中樞的,都是些智識不足、軟弱無力,甚至毫無所知之人。士大夫的風氣,在清時本是近於闒茸而好利的。湘軍的中堅人物,一時曾以堅貞任事的精神為倡。然少數人的提倡,挽回不過積重的風氣來,所以大亂平定未久,而此種精神,即已迅速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