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星期過去,以青峰村為首的青峰山周圍七個村的各種蔬菜,肉禽類產品銷售逐漸步入正軌。
其中,蔬菜類基本是各村均攤,每個村平均每天要出二千多斤各種新鮮蔬菜,平均到每戶也差不多要四十斤左右,這半個月下來,供應蔬菜最少的一家也收入了七八百塊。不過需求越來越大,光靠每家原有的菜園子,那肯定是不行的。
不過,在山區,每家都分的有柴胡山,要想掙錢,各家都勤勞起來,把原來從來不管隻上去砍柴胡的屬於自家的林地利用起來,把雜亂的灌木全部清除掉,見縫插針的利用每一寸土地種上蔬菜。
擴大產量可以,但也不能損害質量,家家戶戶想方設法把山泉引入到山上,還是用以前種菜的老法子種菜。因為自家提供的蔬菜上貼有自家特有的防偽標簽,也沒人敢用化肥之類的東西來給蔬菜催肥。
還學著青峰村許多村民的做法,用網子把菜地全部圈了起來,裏麵散養上小雞,又能吃蟲子,又能養土雞,算是一舉兩得。
至於雞和豬羊,這半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恐怕都還是以青峰村和白雲兩個村為主,青峰村當時為了讓來村的遊客們能吃到正宗的土雞,大部分村民都在後山開辟了小型養雞場,最少的也養了一兩百隻,每戶每天提供個幾隻就湊夠300隻了。
養羊是白雲村的傳統項目,因為他們村旁就有個水草肥美的山穀,村裏以前靠養羊雖說沒發什麽大財,但比青峰村隻能在地裏刨食可是強得多了,這每天提供十幾頭羊,對他們村來說不算什麽難題,他們村要是放開了養,一年能出欄2000多頭。
所以這半個月下來,青峰村的村民們主要是賣蔬菜和雞,至於豬、羊、魚這類的都交給其他村來負責了。以劉二混子為首的一幫村民開始還有些想不通,為什麽把這些東西交給他們,要是全部由自己來,那不是能賺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