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再聞
得益於珠江的分支,龍川江水運的發達和成熟,每一步航程都可以說是被精密計算的,雖然大都是本地熟客,但還是安排的鬆緊閑宜,既不會讓人盡是走馬觀花覺得疲倦,也不會,讓人感覺慢吞吞的失了船期。
如此順水而下廣府,大抵也隻要三到四天而已。
吹著習習的江風,我正在看幾本小冊子,表示出某種對軍隊感興趣的醫院後,就很容得到東南招討行司配發給下層軍士官佐的操條、訓令什麽的,等半公開印製品。
從中也多少可以結合既有的記憶和印象,推衍出南朝的軍隊整備情況。
南朝兵製,未入北方那麽混亂變遷不定,因此還基本沿襲了中初唐以來,軍、城、鎮、戍的防區體製,和營、團、隊、火、十的基本編製,隻是具體職官和稱謂有所變化,比如旅帥變成都頭,別將換成了指揮,都尉、郎將等高級武官一如舊製。
一十編九員,以十長領八人;步軍和弩隊五十編一火,馬軍三十編一火,外加旗鼓手、火副、輔員;以火頭領;三火編為一隊,以隊正領;兩隊一火編做一團,以校尉領;大營四團,中營三團,小營兩團兩隊,以折衝或是果毅都尉領,
營即為南朝諸軍最基本的基本軍事單位。
同時繼承了泰興改新的部分成果,自營團官以下,皆設三佐一材,即作為掌旗和指揮候補的副佐都尉,糾掌軍法風紀的軍憲虞候,督導日常訓作,戰時策劃行帳的一到數人的營參,以及分掌軍械出入維護的材官。
同時職銜分開,平時尊卑從屬以職事為準,戰時身份位階以軍銜為遞補,然後再輔以爵級,名號、散官,構成一套複雜的軍令和階級體係。
像風卷旗,軍銜為輕車副尉,職事則隻是一名帳下虞候,所以也可以勉強稱的一聲風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