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懒皇帝

第59章

字体:16+-

第59章

“臣等一定尽力。”欧阳修大人满口答应下来,王安石大人也是一脸的诚意。

官家如此大才,当然要选个才貌双全、人品端正、心性宽厚、、、,不打扰官家睡懒觉的皇后。

于是几位大人为了看画,当天深夜回家后,各自发动自家的夫人在全汴梁寻摸合适的皇后人选。

欧阳修大人家的薛夫人、王安石大人家的吴夫人、范仲淹大人家的如夫人、、、,轮流举办赏花宴,骑马会,契丹服饰品鉴会、、、,邀请全汴梁年龄合适的小姑娘天天热闹着。

按照大臣们的说法,家世的要求可以适当的放低,关键是姑娘本人的才貌品行。好嘛,这下子全汴梁,从上到下、男女老少都知道了他们的小官家要选后的事儿。家里有适龄姑娘的人家纷纷给小姑娘打扮一新,跟着参加诗会、花会、蹴鞠会等等。

这个时候,契丹服饰骑马服的窄袖紧身,贵族公服的长裙曳地等等优势就更突出了。女子们纷纷脱掉了简洁质朴、舒适大方的大宋女裙,街头巷尾全是一身儿白色、褐色毛锻的契丹服加长靴,导致男子也跟着穿黑褐地白花的男款契丹服加塞裤靴。

会吃会玩,因为他们的官家带头打出来自信的汴梁人,当然更会穿。她们把各族服饰的长处统一结合起来,怎么显摆身形怎么突出长处怎么来。

听说官家被羌族人称为大皇帝,听说官家喜欢羌族女子那样健康活泼的模样,士族女子们于是不再追求“纤直”的脚型,而是放开脚练习骑马踢蹴鞠;作诗作画也不再单单是春花秋月、扑蝶画眉。

因为儿子的画儿在汴梁文人圈引发的大轰动,最近特别开心特别高兴的太上皇,领着太上皇后晚上出门看他最爱的相扑比赛,眼见到处都是“不伦不类”的穿着,到处是喜笑颜开、英姿飒爽的少男少女们,有点懵。

抬手揉了揉眼睛,这是汴梁城还是临潢府?亦或者是他做梦来着?

对此事已有耳闻的太上皇后淡定的笑了笑,“大宋打了胜仗,人的心气都不一样了。”

“心气和服饰有关系?”太上皇觉得自己不能被如此“糊弄”。

太上皇后抬手给他倒了一碗白开水,慢吞吞的说道:“这不是在给皇儿选后?”

太上皇傻眼,给儿子选后和这个有关系?可他到底是疼儿子,纵使想出个禁令,禁止这股穿“不伦不类”服饰的“歪风”,又怕影响到儿子的终身大事。最终只得下令严禁穿纯粹的番邦外族服饰。

汴梁城人听到太上皇的禁令笑了。“严禁穿纯粹的番邦外族服饰”?我们没有穿哪个民族的服饰哟太上皇,我们是把汉唐服饰和契丹、党项等等各民族服饰一起倒腾吆。

自觉得到了太上皇同意的汴梁人,更是大胆的打扮收拾自己,于是汴梁城的衣料首饰脂粉铺子跟风大赚了一笔。

老百姓的考虑很实在,万一自家的姑娘被官家看上了那?就算家世低微做不成皇后,还可以作妃子不是?就算不能做妃子,跟着凑着热闹乐呵一番也好吆。

太上皇和太上皇后无可奈何之下笑呵呵接受。文风鼎盛的大宋,思想开放的文人们加入进来折腾服饰的新花样新颜色,正好官家让研究农事和工事,这个布料也算是工事?学子进士们写诗作画的闹腾不休,正好官家发明的新画法画人物像别有特色???。

对此完全不知情的官家,领着中路军横渡黄河、跨州越郡,此时正在和云州守军紧锣密鼓的进行谈判。

历史悠久的云州,辽西京--大同府,不光是历朝历代的西部名镇,盛唐时期还是从长安通往北部外族的必经之路。北魏拓跋氏在此建都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一系列大规模的宫殿苑园,楼台观堂等上百处。

如今的云州城久经历代修葺,墙高河深、坚如铁壁,还因为多年来无边无战事,城内也是非常繁富。官家不想在这里和辽国真正的大动刀兵,不想破坏云州城的安宁,更想完好的保存北魏拓跋氏在此开凿的云冈石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的佛家宝库。

“燕云十六州一定要回到大宋,但是你们的生活不会有变化。各民族一家和乐共处将是大宋朝廷处理民族事务的宗旨。”

深秋上午的大太阳暖洋洋的照耀着天地万物,秋风轻轻的吹皱一池秋水。小官家懒洋洋的声音清楚的响在在座每一个人的耳边,早上的时候官家那句“午时之前,要么投降要么打”,更是响在他们的心上。

辽国的云州守将萧义将军明白,日益衰败的辽国已经无力抗衡如日初生的大宋。想着天天沉迷佛事,忠奸不辨的国主耶律洪基;望着他对面姿态懒怠,面容安然的好像在和同窗聚会的小少年郎,对比太刺眼,刺心。

听着不停滴水的漏壶计时声;脑袋里闪过万千大同府百姓期待的面孔,萧义将军注视着官家眉眼间的那抹清灵,终于艰难的开了口,“请问陛下,您第一天说的那句‘愿意用金钱等物赎回燕云十六州,现在是否还可以?”

端坐首位的小官家闻言,随即露出一个欢喜的笑容,“当然可以。”

顿了顿他又慢吞吞的补充道:“爹爹一直希望保持宋辽友好,朕也只是想收回当年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如果可以,大宋更希望出钱或者出力收回所有的燕云之地。”

这是官家的真心话,虽然他非常的着急赶在冬天来临之前收复幽州回汴梁过年,可是他想着临出征前爹爹和他的那番嘱咐和自己的保证,每次打之前都是先尽力的沟通谈判。

尤其是他这一路行来,望着辽**民里面的汉家百姓那麻木的表情,望着自己这边的将士们那一脸的不忍,纵然心里明白战事的必然,却还是止不住的心软。

辽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游牧民族,他们已经向汉家转化,说汉话,穿汉服,学着汉家人耕地养蚕。

契丹人从一开始的以‘蕃’自居,自外于‘华夏’,逐渐变成对“夷”、“藩”特别敏感,对于汉人称呼他们为蛮夷非常的不满,“宋辽和好,得尽兄弟之礼”,甚至有些辽国文人以儒家传人,华夏正统自居。

虽然宋辽是不同的国家,但彼此都是华夏文化的延续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官家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

萧义将军面色痛苦,想要开口说“好”,却怎么也说不出口;辽国一方的将士们都是握紧了拳头,脸上是同样的痛苦和屈辱。

什么时候,辽国面对大宋没有了发言权?

第43章

大宋的将士们并没有一丝高兴之意。

当年, 他们的先辈们和辽国,西夏谈判的时候,面对辽国一方盛气凌人的气焰,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痛苦和不甘?澶渊之盟、庆历合议,虽然给大宋争取到了喘息之机,可是那是在多么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做的和谈?

澶渊之盟中真宗皇帝亲临城下以示决心;寇准老大人领着人和辽国周旋谈判, 硬在大宋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坚持住不割让一寸土地,他们抱着的是怎样的勇气和胆气?

将士们望着对面辽国将士们痛苦不堪, 紧握双拳克制自己的样子,想着自家先辈们面临此情此景的时候的心情,一股豪情冲上心头。他们要奋起, 要给子孙后人打出一个天下,要让汉人永远不再发生“澶渊之盟、庆历合议”。

官家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眨巴一下,环视一圈儿把两方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心软了软, 轻轻开口说道:“大宋和辽国乃兄弟之邦,一样的喝黄河水长大, 一样的学习华夏文化,???。”

从回忆中回过神来的大宋将军们一起大声的咳嗦;一时心软说的爽快的官家, 感受到自己这边的人强烈不满的视线后,打住话头特意补充了一句,“只代表我个人。”

大宋的将军们咳嗦的更大声了。就知道不能让官家亲临谈判, 他肯定又心软了。

察觉自己说错话的官家肃容做乖巧状。

萧义将军当然听明白了官家未出口的意思。

知道官家对他们学习华夏文化的认同, 萧义将军眼眶发红, 眼泪忍不住的流了下来。他们契丹人努力的学习汉家文化,纵容他们的国主一副恨不得生在中国汉家的姿态,不光是不甘于被称为茹毛饮血的番邦外族,更是对华夏文化的真切向往。

就好像是在大沙漠里头茫茫然的走了三天三夜后对绿洲的向往。有着几千年精深文化传承的汉家人,如何明白文化贫瘠的他们内心的饥渴和渴盼?

辽国的将士们看到他们的将军哭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起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