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的發現(1/3)
19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曆史出現了新一輪的現代化浪潮。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它完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電力的開發、內燃機的發明以及化學、石油、汽車等新興工業集群的興起,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歐、北美作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核心地區實現了初步的現代化,其產業結構也開始由輕工業主導轉向重工業化。工業的迅速發展又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集中,從而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壟斷組織。歐洲資本主義強國英國、法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繼續發展,德國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此前處於邊緣地帶的日本、俄國等過經濟開始發展,位於新世界的歐洲“衍生國”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迅速發展,美國一躍成為頭號工農業強國。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科學家,1752年7月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電的發現大大改變了人類社會,此後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在歐洲廣為推廣。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係列電氣發明。發電機的發明,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本章未完,請翻頁)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製、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是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早在1819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就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現象。1820年,法國科學家安培根據奧斯特的報告,對磁場與電流之間的關係作了進一步的整理與研究。他認為,兩條電線平行放置的時候,電流流動的方向相同時,會相互排斥;相反,則會相互吸引。如果將電線繞成線圈,通電後,線圈就會像自然的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的名稱。大約在同一時期,德國人歐姆發現了電阻定律:導體上存在著一種阻力,隨著它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隨著截麵麵積的增加而減小。電阻的存在使電流隨著電線長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法拉第是近代電磁學的奠基人,他的發現為電的應用開拓了廣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