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轉爐煉鋼技術的成熟(1/3)
世界上,在1740年坩堝製鋼法發明之前,最先進的製鋼技術,是算中國古代創造的“灌鋼”冶煉法。灌鋼法是我國古代煉鋼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它的發明和推廣,對於增加鋼的產量,改善兵器、農具和手工工具的質量,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 隋唐時期,這種方法受到了冶煉家的垂青;而到宋朝,則流行於全國,並有所創新和完善,成為當時的主要煉鋼方法。
公元前 15世紀,在亞美尼亞有一種叫做“滲碳法”的煉鋼技術。其方法是把熟鐵反複加熱錘打,使碳素滲入熟鐵表麵。這種原始的煉鋼辦法一直被人們應用到 18世紀。這種古老的煉鋼技術,曾經製造出鋒利驚人的名劍寶刀。但由於這種“千錘百煉”的辦法太費功夫,煉出來的鋼鐵數量有限,難以滿足產業發展對大量鋼鐵的需要。
1740年,英國的哈爾曼在印度古老的“坩鍋”煉鋼法的基礎上,發明了一套現代的煉鋼技術。他把銑鐵、碎玻璃和木炭盛在坩鍋裏,放在反射爐裏從上加熱,這樣,銑鐵就可以熔化成鋼而沉在坩鍋底部,然後把它倒入模型裏,冷後用來製造工具或武器。但這種煉鋼法的產量仍然太小,一次最多隻能煉幾十公斤鋼。而真正發明現代煉鋼技術的是英國人貝塞麥。貝塞麥生於英國的查爾頓,他的父親是法國人,一生
從事發明研究。貝塞麥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喜歡搞發明。他在 18歲時就因發明了郵票印刷機而聞名於世。
克裏米亞戰爭爆發, 1854年,英、法、土聯軍在近東和俄國展開了一場激戰,貝塞麥在此期間發明了來複線,使大炮射程更遠,打得更準。但由於當時製造大炮的鋼鐵質量低劣,致使發射中常因炮管破裂而影響發射。
當時高質量的鋼材正是英國軍事需求,貝塞麥按照英國軍事當局的指令,要研製堅固耐用的大炮,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煉出高質量的鋼。為解決這一難題,他開始鑽研冶金技術。他查遍了所有圖書館有關冶金技術方麵的大量資料,考察了英格蘭的煉鐵廠,並創建了冶煉實驗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