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科學發明

§19航天飛機的建成

字體:16+-

§19航天飛機的建成(1/3)

航天飛機是可重複使用,往返於地球表麵與近地軌道之間運送有效載荷和人員的飛行器,又稱太空梭。它一般用火箭發動機推進入軌,在軌道上象飛船一樣運行,完成多種航天任務,在再入大氣層時象飛機一樣滑翔和著陸。它集中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是運載火箭、航空器和航天器技術的綜合產物。

20世紀20-30年代,奧地利的E. 森格爾等人提出用火箭發動機推進飛機飛行的設想,曾繪製過火箭助推的環球轟炸機草圖,並作過小規模試驗。1939年6月15日,德國飛機設計師恩斯特.亨克爾研製的He-176 小型火箭推力飛機試飛成功,1943年,德國飛機設計師梅塞施米特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火箭推力戰鬥機Me-16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設想將V-2火箭裝機翼,改裝成為A-9空間滑翔機以增大航程。1949年,中國留美學者錢學森提出用火箭助推的洲際滑翔機的設想。

從50年代末起,各種航天器發射頻繁,運載火箭將航天器送入軌道後便墜毀於大氣層,導致航天活動耗資巨大。對此,一些先進國家紛紛對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的方案進行探索性研究,競爭異常激烈、美國在這方麵居世界領先地位。

1958年,美國開始研製動力滑翔機“戴納一索爾”,它是一種三角翼滑翔機

。用“大力神”運載火箭發射。滑翔再入大氣層,水平著陸。該計劃於1963開始火箭飛機和太空升力飛行器的研究,並開始航天飛機方案的分析。1972年,航天飛機的研製計劃獲得批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先製造了一架試驗樣機“企業”號,用它在70年代末進行了多次飛行試驗。在此基礎上,美國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化的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首次試飛成功,並實現了近地軌道空間飛行。1982年11月 11日,美國航天飛機又首次進行了商業性飛行。1983年11月28日,航天飛機攜帶西歐聯合研製的“空間實驗室”1號進入低地球軌道,10天內完成了70多項試驗。1984年4月發射的航天飛機在軌道上用遙控機械臂抓住了發生故障的“太陽活動峰年”探測衛星,並在軌道器的貨艙內把衛星修好,重新用遙控機械臂將衛星施放入軌1984年11月,“發現”號航天飛機不僅在太空成功地施放了兩顆衛星,而且回收了兩顆失效的通信衛星,第一次實現了航天飛機的雙向運載任務。截至到1984年11月,航天飛機總計飛行10次,發射衛星十餘額,進行了空間材料加工、醫學和生物實驗、衛星的釋放和捕獲、衛星修理、新型航天服和載人機動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