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第165章

字体:16+-

第165章

此次大战,秦东阳在武官中公认功劳第一,于是徐子先赐钱二百贯,对现在的秦东阳来说,也是一笔巨额的财富了。

能在侯府任职,成为正式的朝廷武官,家中有数百贯的资财,老人可以得到奉养,孩子可以穿的暖暖的棉袄,每天荤腥不断,秦东阳坐在武官之首时,脸上的表情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只有刘益还是漫不经心,他的钱财赏赐也多达二百贯以上,其在信字营以两把长刀,阵斩最少数十人,赏赐当然不菲,不过刘益似乎最爱赌钱,徐子先又严格禁止武卒赌钱酗酒,刘益酒还是喝的,赌却只能禁绝,他的钱,多半是叫小厮到附近镇子和福州府城去购买好酒,钱财多或少,对刘益毫无意义。

陈道坚也得了几十贯的赏钱,他的钱除了奉养祖母之外,只要购买一些必须的家居日常的用品,其余的钱都是用来买书。

公务之余,陈道坚是唯一读书不缀的一个佐吏,连吴时中都很欣赏他,常言如果不是陈道坚有意科考,吴时中很想将陈道坚纳入门墙,成为正式的入室弟子。

吴时中的地位相对超然,平时在侯府几乎不处理杂务,只在明堂开课授徒。

年尾时不少寄居读书的吴门弟子都陆续返乡,吴时中闲来无事才来参会,否则的话,这般的军政会议,他当然是可来可不来。

看着眼前人才济济的盛况,吴时中也是心生诧异,他在京师呆过,王公国侯府邸,多的是清客之流,哪有这么多能做实事的人才?

就算是左相和右相府邸,征辟的人才多半也是寻常,无甚可观之处。

刘知远身边倒是有几个得力的谋士,福州赵王身边有一个李谷,余者都庸庸碌碌。

倒是徐子先这里,不声不响的聚集了这么多的人才,能人异士济济一堂,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召集诸君,是有件喜事。”徐子先从案前取起一摞文书,笑道:“昨晚大都督府和安抚使司一并用印的委状都下来了,可能是林大人也觉得再按下去没有意思了吧……恭喜各位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

月前徐子先就陆续保举了所有佐属在团练中的官职,此前他是要考察,数月下来基本上也是看清楚了。

再拖延下去,就会挫伤部属的信心和耐性了。

但上报之后,大都督府早就批了,团练情形特殊,虽然是朝廷官职,但和各地州府和禁军,厢军的文武官职序列不太相等,虽然也是朝廷正式的官职,但基本上团练官要调入容易,调出很难。

除非官声显赫,拥有世人仰慕的大才,或是立下大功,海内闻名。

比如吴时中这样的,就算入团练为官,想到他处为官,只要左相韩钟不刁难,也是相当容易的事情。

而其余的佐官,入职容易,平调到州县任职,就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了。

所以一般团练使保举的官职,基本上都会批复,毕竟等于是地方自治,对官场体系的冲击不是很大。

但安抚使司一直没有批复,这当然是有意刁难,反正公务繁多,安抚使司也不说不批,只是要核查再上报,然后才有安抚使林斗耀批复,在批复之前,南安团练只能等着。

此次大胜之余,徐子先已经上奏指称安抚使司并未尽力,如果朝廷复查,到现在团练官职都没有批复,这是一个明显的漏洞,很容易被人指摘,林斗耀回府城之后,也是迅即批复下来,委状,官印,官袍,一应俱全。

“我可不会感激他。”孔和冷冷的道:“此等蠹吏,只知道作威作福,于大事临头时根本毫无作用。武卒之中,我劝世子也要多做一些功夫,林某人上次前来南安,颇为做作,还是得了不少人心。”

“那倒不必。”李仪劝道:“世子行事但光明正大,坦荡从容,日久自见人心。和林斗耀争士卒之心,并不恰当。”

林斗耀探视伤患,温言抚慰受伤的武卒,当时确实是叫不少武卒感动。不过徐子先并不打算多做什么,或是禁止武卒间对林斗耀的夸赞。

这是人之常情,高官显爵的探看慰问值得夸耀和高兴,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徐子先禁止人们议论感激,反而会显得自己小气偏激,效果适得其反。

李仪的镇之以静,时间久了,人们自然知道林斗耀的虚伪,这才是最为妥当的处理。

军心人心,如果是那么一通表演就能夺取,那世间的人心也就太好争夺了。

“李公说的是。”徐子先道:“玄平太偏激。”

孔和拱手一揖,虽然不会反驳,显然并不算太服气。

好在李仪等人都知道孔和的脾气,也无人与孔和计较。这人向来耿介偏执,认准了的事很少改变看法,但能力也是一等一,侯府的事和团练的事,繁琐复杂,孔和料理起来井井有条,能任繁巨,不惧辛劳,已经成了李仪之下,徐子先最为倚重的僚属。

“奉常李公,任团练长史,正六品。”

李仪神色激动,他的侯府奉常是七品,能升到长史,就算将来不能再升,六品的官,勋,阶,也足够回乡安居,对的起祖宗先人了。

当下李仪起身而拜,上前领了官状印信。

“典尉秦东阳,任团练司马。”

司马从六品,秦东阳当然也是升官了,其从座中站起,向着徐子先行了个军礼,也是一般神色激动的领了官状。

“孔玄平,为录事参军。”

孔和向来没甚表情的脸庞上,也是露出了罕见的激动神色。

他在此前不过是侯官县的一个孔目官,不入流的小吏,而且为人端谨自恃,不肯同流合污,被人排挤的很厉害。

后来因事恶了赵王,不过是赵王下手札到侯官县关说某事,从知县张天胜到各个官员都没有人敢顶回去,只有孔和坚持不肯办理,后来因此事被撵出县衙,若不是徐子先上门聘请,怕是孔和要么远走他乡,要么只能去到某商行求职,当个帐房就算不错的出路了。

短短数月,其从被革职的吏员到正式的朝廷命官,命运变化之奇,就是孔和自己也想象不到。

等领了官袍,印信,委状回家,不知道寡居多年的老母,会有多么高兴?

“下走无有什么可说。”孔和尽量还是板着脸,对徐子先道:“只有更努力的替世子效力,方能报得眼下之恩……”

“玄平言重。”徐子先从容的道:“你也是我的左膀右臂,这是你积劳之功,没有什么大恩可言。”

孔和不语,拿了自己的委状印信退下去。

“陈道坚,录事。”

“陈佐才,司功。”

“傅谦,司仓。”

陈道坚落落大方,团练七参,俱是从七品,以秀才至七品朝官,年刚满十七,简直是异数,但陈道坚上进之心甚笃,他还要考举人,考进士,以正途出身,这也是徐子先对他的期许……团练官职不能任亲民官,如果陈道坚能考中进士,未必能回福州府任官,但只要回福建路,任某县知县,对徐子先的助力要比现在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