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第634章

字体:16+-

第634章

商人就是有些急功近利,过于追求利益,恨不得一切事物都不发生不可测的变化。当事情不太如意时,他们也很少深思追索深层次的原因……其实除了一些富可敌国,又富过三代的超级商人世家,普通的商人一般都是为政治所左右,传言中的资本掌国,相当困难,并且充满着不可测的变数。

海舒云卷,正是好时节,众多商人却是愁眉不展,而与他们相隔不远处,码头的公厅附近,李仪,孔和,傅谦,陈介等人,也是在聚集会商。

“府军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已经开始动员,”李仪端坐左侧最上首,中间的椅子按惯例是空着,孔和坐在李仪对面,傅谦,陈介等人,分别对面而坐。

“动员之法,是秦东阳按王上之命而行,我等只要配合就好。”孔和有些不太高兴的抿了抿嘴,说道:“就是太耗费钱粮了!”

“王上对军伍之事,对将士们,向来是不吝钱粮的。”

“以四,六,七,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个新编军驻守澎湖,东藩,应该无事。”

众多文官不太明显军伍之事,不过众人还是纷纷点头。

新编军伍已经编成了二十多个军,四万余人,加上原本的万余将士,东藩的中山府军已经达到五万人的规模。

和十万人的预计规模相比,还是相差的很远。

并且现在的财政情形,养六七万人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招募更多的将士入伍了。

傅谦略躬一躬身,朗声道:“铠甲兵器方面,重步兵,重骑兵的板锁式连甲尚不能备,但所有的弓手备锁甲,所有的矟手装备板甲,所有的盾手穿铁鳞甲或扎甲,所持兵器俱是精钢所制,新军将士,暂且只能用府军淘汰下来的皮甲,绵甲,还有旧的兵器。要想将几十个军的新军将士全副武装,匠作司暂且办不到。”

李仪微微点头,说道:“短短时间能做到如此地步,傅谦你们已经尽力了。”

确实是如此,锁甲还好,盾手的扎甲和鳞甲是此前的旧甲,锁甲是新制,但有拉丝机和卷制铁环的机器,人手和器械充足,一天就能制成过百领锁甲,并不太困难。

而过三千具板甲,却是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制成,水流昼夜不停,傅谦也是带着工匠昼夜不停的打造铠甲,几乎是耗尽了这个匠作司主官的全部精气神。

傅谦现在走路发飘,人都瘦了十来斤,原本有些富态的体形又恢复了贫困时的清瘦模样,俱是拜制造板甲之赐。

有了大量的板甲和锁甲,原本的矟手,弓手,将身上的铠甲全部替换下来,给盾手两重或是三重的重甲。

待制成琐甲和板甲相连的重甲之后,这些盾手,也就是重步兵的装备便是能再一次升级,他们淘汰下来的旧甲,就可以交给新军将士或淘汰给警备士们使用了。

二十多个军的新军,也是按新编制编成,并且在岛上各种驻扎训练了。

每十人为一队,设队官和队副,每三队为一哨,设哨官,副哨官,传令,司书,掌旗等若干将士。

每三哨为一都,每都除了司书传统掌旗兵之外,尚有掌印军令官,军需官,军政官,军法官等官职设置,每三都为一营,营加设参谋掌图官,每三营为一团,每团千人,每军由四个营两千人,扩充为三个团三千余人。

每六个军为一厢,两万人左右,至厢都指挥的级别,又称为管军大将,亦就是唐时的总管级别的方面大将了。

如有必要,几个厢都指挥出战,厢都之上,徐子先也不可能派文官为招讨使,而是打算在厢都之上,重设总管级别的武将,在朝为太尉,出外为总管,这才是太祖祖制的大魏军制,这才是真正的文武并重。

新的军制,将营缩小了,加设了团,将军扩大了。

其实徐子先是打算设师,再设军,不过考虑大魏这样的军制已经多年,小改的话大伙儿都很能适应,大改的话,多加一层,恐怕指挥起来会有滞碍,便是只在营之上加了团,改动不算太大。

团的设制,并不太叫人意外,大唐的军队出征做战,最基本的作战单位,便是折冲府之下的团。

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都

“我辈已经竭尽所能。”李仪看着诸人,神色严肃的道:“现在便是要稳定人心,军心士气,有王上,有秦东阳,刘益,葛存忠,葛存义,张虎臣他们,待福建路出现变化,便是我东藩一飞冲天之时。”

第四百五十八

傅谦面露兴奋之色,当下只是重重点头,勉强压制住心潮澎湃。

从不名一文,人人都瞧不起的杂学生员,到现在已经是东藩的重臣之一。接下来很可能是福建路,乃至整个南方都手握重权的要员,变化就在这数年之间,安能不叫他兴奋异常?

“赵王可恶。”孔和道:“林斗耀也怀着异样心思,总还是想保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流寇不过派少量人马,他们就坐视流贼焚南安。现在士绅,商人们都是心思各异,海上的那些人也不是太听话了,若赵王胜,对咱们的打击可是不小。”

“赵王能胜?”李仪反问道:“你们谁觉得他能打胜仗?”

这个疑问,近来都是经常浮现在东藩的文武官员们的心头。

傅谦有些迟疑的道:“赵王可集结六万厢军,一万多禁军,李开明就算有十万人,毕竟新结之军,战阵未熟,兵器不多,遇到厢军能打一打,五个军的禁军,怕不是对手啊。”

“大王给我们的密令,一直是以赵王战败后出兵为假想……”李仪内心也是无比紧张,微微一叹,说道:“就继续按此准备吧。”

众人都是一抱拳,这一次东藩的准备,罕见的是在推断的前提之下,包括贸易,钱粮准备,水师和陆师,骑营的准备,俱是如此。

似乎中山王徐子先,对他的王叔赵王根本就没有丝毫的信任和信心,已经在看到大势演化之后,第一时间就认定了赵王必败。

还不仅是钱粮和战事的准备,东藩还准备了很多官吏,准备直接接管大战之后的建州。

按徐子先的计划,以东藩,澎湖为基,先彻底接管建州,然后是漳州,兴化军,接下来才是邵武军,汀州,最后方是福州。

巩固福建路的同时,便是要将触角伸向荆南,同时借道江西,借由当地士绅商人的力量,影响江西路的军政大局。

江西是存在感较弱的一路,洪州为核,江州,抚州,赣州,袁州,吉州,信州等九州,四军,六十八县,人口倍于福建路,税赋额度却是远低于福建路,其种植稻米为主,土地收入不及荆湖,工商贸易只有一个瓷器,远不及福建路花样繁多,且出口贸易受阻于山河江水,货物转运不易,此前也是人杰地灵之处,近百年来,江西的解试举人数量并不少,但考中进士的比例从国初最高的三成左右,已经降到了不足一成了。

正因如此,江西只有洪州有三个军的禁军,境内也有十余万厢军,战斗力极为低下,怕是连福建路的厢军也不如。

官吏设制,自是和福建路一样,只是没有大都督府,也没有宗室和勋贵居住。

这就说明地方的军政力量更弱,徐子先以剿灭荆南荆北匪患流寇的名义进入,分驻大军,控制要道,侵吞蚕食,掌握地方力量,一两年内,除了俯首听命,就只有辞官离开这两条道路可选了。

这些打算,只有位在枢机的几个东藩重臣知道,府军大将,也就有秦东阳一人知情。

对这样的部署,李仪等人激动之余,亦是有些畏惧。

“这便是大势演化至此……”李仪语气颇为虚弱的说了一句,接着便是一摆手,不再说下去了。

李仪的成长经历还是文宗晚年和成宗年间,那时候的大魏,可不是现在的大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