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金融危機4
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紮。
正如雅尼克所料,無能的魏祃政府根本就沒有應對這次經濟危機的有效政策。
新上任的政府內閣總理布呂寧上台後采取擴大出口、提高稅收、壓縮公共開支、削減工資和救濟金等措施來克服日益加劇的經濟危機,但是這些措施未能扭轉江河日下的經濟頹勢,相反卻導致了形勢的進一步惡化。
首先,布呂寧的緊縮政策沒有能起到刺激生產的作用,卻加劇了德國產品的銷售危機和勞動人民的大量失業。為了擴大出口,布呂寧大幅度地壓低出口商品價格,使其在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可是其它資本主義國家都為經濟危機所困擾,也在采用同樣的方法向海外傾銷產品。
另外,為克服危機,各國采用增加關稅的方法阻止他國商品的流入。因此,跌了價的德國產品仍舊滯留在本國,無法插足他國市場。產品的滯銷導致德國工業生產的全麵下降,工廠嚴重開工不足,企業主紛紛解雇工人,1932年布呂寧下台前夕,全國失業人數已高達600多萬,占就業總人數的43.8%。
其次,布呂寧的稅收政策導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劇烈惡化。米勒執政時新增的稅收已達12.54億馬克,布呂寧上台後更是變本加厲,新稅林立。單新增的啤酒稅和零售稅就增加群眾稅額達7.5億馬克,1930年6月新設的人頭稅和同年12月實行的煙草稅,又給人民群眾增加了8億馬克的稅款。此外,還有危機稅、獨身稅、就業稅等等,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再次,在捐稅增加的同時,布呂寧大幅度地削減工資和救濟金,更使人民群眾陷入困苦的深淵。在危機期間,德國工人、職員和公務員的工資下降了50%。1932年,一個職員或公務員的平均月薪僅為150馬克,還不及1929年產業工人的170馬克的工資。同年,失業者及其家屬平均每月僅有15馬克維持生計。“有的家庭僅僅以土豆維持生活,人們臉上幾乎是絕望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