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踏歌, 就是一邊踏地,一邊唱歌,是古代的一種集體歌舞形式。
踏歌裏麵的“踏”, 就是舞蹈部分。百姓們聚在一起,互相手牽手,或者前後搭著肩膀,圍成一個圓圈,或者排成一列,高聲歌唱,腳下踩著節拍踏步。
因此, 踏歌的上身動作並沒有很多, 主要變化都是集中在腳下,基本動作是斂肩、含頦、掩臂, 更像是用身體為歌聲打節拍。
也正是因為這樣, 比起百戲之一的盤鼓舞,踏歌顯然就簡單的很多了。
拿後世的廣場舞相比,比在同時代百姓間的流行度,踏歌甚至更勝一籌, 因為在漢唐,百姓中男女老少都會跳、都能跳, 是情緒的一種表達。
從詩句“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中,就能看出踏歌在當時的普及度。這種簡單接地氣的舞蹈形式, 興起於漢代,風靡在唐朝, 唐之後漸漸衰落。
衰落的原因有很多, 漢唐強大開放, 對女性的束縛相對少一點,但唐朝之後隨著理學裏麵對女人的約束,大家閨秀甚至要住在閣樓繡嫁衣,女人甚至連外出都被認為是“拋頭露麵”,更別說在外麵跳舞了。
隨著等級進一步森嚴,不止踏歌,其他古代舞蹈大多也都是樂籍人群才會跳的,而樂籍又是賤籍,會跳舞、能跳舞反倒成了“賤民”的標誌。
現代人培養孩子會選擇唱歌、跳舞、書法、彈鋼琴等等,而古代大戶人家的孩子雖然也有“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但這裏麵並不包含跳舞。
諷刺的是,喬楚從夢境中看到在21世紀裏,學舞蹈卻並不便宜,甚至花了錢都不一定能遇上好老師。
在這個八十年代時期中,華國古典舞別說走進民間了,就是在學院裏都還沒有統一,論戰不止。
可等到古典舞形成成熟體係時,外國多元文化已經隨著改開的程度上升,進入到華國,占據百姓們的視線,古典舞得到的關注已經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