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早,婦人已經帶著孩子不告而別,留下一封書信。說救命之恩,無以為報,不能再麻煩恩公,隻得每日早晚祝禱,恩公多福多壽。
字寫得極好。
這樣一個閨閣之女,落得如此境地,白晝隻盼此次饑荒過後,她和孩子能有個好歸宿。
晌午,白晝和遠寧王上了街,打探出一個重要的消息——郡守汪賀之在朝內有人撐腰。
這事其實白晝早有猜測,但他還是覺得非要到了地方上,親聽親見一番,才能作數。
畢竟,敢在天子腳下的一畝三分地造次的人,要麽是背後的水深不見底,要麽就是傻。
隻可惜,問了數人,大家都隻聽說汪賀之背後勢力手眼通天,但具體是誰,沒有人說得出來。
行吧,狐狸尾巴早晚露出來。
第三日,朝廷賑災的運糧隊到了,隨之而來的還有醫師。
白晝在茶樓上遠遠的看,認出這次押送糧食的官員是戶部侍郎,官階比汪賀之這個郡守高半個品級。
汪賀之對他遠接高迎,一路從城關門口迎到府衙門前。即便是在大災之際,依舊安排淨水潑街,黃土墊道。
這在明清時期,可是皇帝出行的排場,想來即便是在杜撰時代的小說裏,禮數也不可謂不周全。
但白晝細看卻不見汪賀之有幾分恭敬,二人似是相熟的,並非初次見麵。
戶部侍郎在門口和下屬交代幾句,手下的官吏就開始按照戶冊發放糧食,同時在城內多出施粥、開設醫棚。
老百姓就是這樣,即便再如何心知地方官吏髒心爛肺,也總是要過生活的,大部分人其實隻要能吃得飽,穿得暖,就會念當權者的好。流民們眼看熱氣騰騰的食物當前,都紛紛向放糧點湧去。
再看那汪賀之二人,府衙門前拱手相讓一番,而後挽著手入了內堂。
想他汪賀之雖然身為郡守,卻非中央官員,怎麽和戶部侍郎這般熟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