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兩人政見不合之處, 正是在於新皇登基後的封賞上。
錢庸認為李皇後是嫡母,正該封為太後,謝良臣卻道張貴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該合太後之位,兩宮太後當並立,隻封號有別。
同封兩宮太後,此事大融曆代都未有過,因此錢庸極力反對,不過這次明顯站在謝良臣這一邊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簡單,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後親生的,而且此刻已經登基,討好張貴妃, 顯然就是討好新君。
因此最終新朝還是封了兩位太後,一位聖仁太後, 一位聖慈太後。
然後由於反對封張貴妃為太後一事,錢庸被聖慈太後記恨上,江尚書瞅準機會,找人上書攻擊錢庸, 最後他這個首輔大臣才剛做了幾月便丟了, 位置落到了江尚書手中。
就在這個時候, 地方傳來急報,稱宣王、定王謀反, 軍情緊急。
宣王和定王即早先奪嫡失敗的二皇子和三皇子。
由於融景帝死前那一幕看著實在像是要他們兄弟友愛,所以新皇登基後並未對幾位兄長下手, 而是赦免了他們的罪過, 就連早先被圈禁的六皇子都放了出來, 封了對方一個閑散王爺。
不止於此, 他還特準兄長們出京,劃分了封地,讓地方供養他們,而不必對方任職。
原本融安帝的意思是,他給予兄長們優厚的待遇,同時又不給對方兵權,如此世人既不會說他刻薄寡恩,容不下兄長,又不至於釀出禍患。
哪知對方本就對皇位並未死心,放他們出京無異於放虎歸山,因此才幾月的時間,就已經競相起兵造反。
二王既反,融安帝這才意識到當初不聽錢庸建議有多愚蠢,隻是現在要後悔也來不及了,於是趕緊派人去截下端王和成王,哪知二人府中也早就空無一人。
一月後,潛逃出京的端王和成王也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