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仁,汴梁人,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出生,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狀元,授翰林修撰,官至中書省參議。
他在前文出現過,和張昶是同僚和至交。
張昶雖是戶部尚書,但經常出使南方各大起義軍勢力;陳祖仁在朝中,與張昶互為犄角。往南方派出探子,多由兩人決定。
他們的做法十分單一,無外乎就是讓一群文人對那幫大字不識的草莽們歌功頌德,教導他們如何享樂,引導他們失去民心。
因如今世道對文人的推崇,這手段雖粗暴單一,居然戰無不利,僅在朱元璋這裏出了岔子,引得張昶鋌而走險,親自出馬。
兩人分別的時候,淚灑長亭。
他們知道,這一分別,大概就不會再見麵。
若元朝覆滅,那麽張昶會被朱元璋處死,而陳祖仁大概會留在大都為君王殉葬。
在原本的曆史走向中,他們也確實是按照自己的預想死去。
元朝皇帝北逃,陳祖仁獨自留守太廟,被亂軍砍死;張昶在朱元璋麵前書寫“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被朱元璋誅殺。
兩人的死法,挺符合世人眼中的慷慨赴死。
可惜明朝後來爛成那副鬼樣子也沒有老百姓懷念元朝的統治,隻靠著士大夫吹噓,他們也沒能混上個鐵骨錚錚的忠臣待遇。隻有後世搞名人故裏旅遊的時候亂折騰,在媒體上吹噓了一下大元忠臣,無人理睬。
這慷慨赴死,沒人捧場,就顯得不是很慷慨了。
原本陳祖仁就夠慘了,在這個時空居然還能更慘。
他今年五十一歲,在這個時代算得上高齡。元大都連年天災,皇帝和太子又多次內亂火拚,耕地幾乎拋荒,全靠張士誠等人漕糧救濟,每年仍舊要餓死萬餘人。
元朝貴族當然餓不死。
後世說元朝明文政策將百姓分四等,那其實是清末某個文人杜撰。元朝實際上沒有頒布過明文規定,隻是社會現象上蒙人比漢人地位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