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來北京的時候,心情並不好,臉色一直陰沉著。
當他在城門口(劃掉)蹲著(劃掉)看到百姓們主動獻糧的時候,笑容才出現,心頭的陰霾才消散。
他身後的重臣也是。
朝中太多的爭吵聲。那些利益糾葛,那些道貌岸然的同僚,讓他們很多時候有些懷疑自己創建新王朝的正確性。
大明就真的比大元好嗎?
怎麽看著都一樣爛。
整個大明朝廷就像是泥潭,他們拚命地想往外爬,無數人拚命拉著他們的腿把他們往泥潭裏拖。
泥潭的範圍是那麽寬廣,他們的拚盡全力好像是做無用功。
現在來到北京的大明的君臣都曾經有過放棄的心思。
朱元璋的放棄是放棄思考,快刀斬亂麻;朱元璋信任的臣子們的放棄是放棄行動,當一個渾渾噩噩不出錯的官員,或者幹脆致仕歸隱。
他們不是聖人,在煩躁的時候有一瞬放棄的想法很正常。
或許,聖人也不是時時心性堅定,沒有放棄的念頭。
但聖人在動搖後會更加堅定。朱元璋等人不敢說自己更加堅定,但至少在三省吾身,稍稍喘口氣之後,他們會繼續往泥潭外撲騰。
如果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他們就翻翻天書,暢享一下美好的未來。
然後,他們再去看一眼標兒。
天書是他們的願望,是既定的目標;標兒就是他們隊伍指引方向的旗幟,是路標。
每當看到標兒,哪怕這時候標兒正跳著腳喊麻煩事太多,他們的心都會安定下來。
因為標兒的治理卓有成效,天書的指引並非紙上談兵。
當然,他們也知道,現在標兒的治理卓有成效,是因為北京、北直隸的地盤還太小。
當標兒成為大明的太子、皇帝,將要統領整個古老又年輕的大明帝國時,標兒肯定做不到讓大明帝國每一處地方都如現在的北直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