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辦書塾, 宣瑾瑜尤為上心,在她心中, 這可謂是基建的最重要一環。但凡要做出事情, 始終都離不開人。要想讓屬地裏有更多得用的人手,那就要看書塾辦得成功不成功。
宣瑾瑜決定開始改良書寫工具。
現在書信公文往來,都是用的昂貴帛書, 不少經書為了長期保存,甚至會刻在竹簡上。可惜帛書和竹簡的成本太過昂貴, 使得獲得知識的代價實在太高, 平民百姓如何能夠讀得起書?至於紙張, 現在隻有最原始粗糙的麻紙,麻紙十分脆薄, 極易斷裂,色澤也不幹淨,既不利於書寫,也不利於保存。
宣瑾瑜穿越過來, 整日忙著填飽縣民肚子,飯都吃不飽, 還能想其他?她就沒騰出功夫來造紙。不過今時不同往日, 要想大力發展教育, 那這造紙術是必須折騰出來。好在對現在的南滄縣來說,這事兒卻也不難。麻紙之所以粗陋, 是因為紙張裏含有的植物纖維溶解不充分。實際隻要將破布、樹皮這些東西打碎後,用石灰水浸泡, 就能夠分離出完整、幹淨的植物纖維。
營建署早已能夠熟練燒製石灰, 弄出石灰水還不容易?按照宣瑾瑜劃出來的技術大框, 沒幾天, 營建署就摸索出了造紙術,造出來的紙張潔白如雪,韌性十足。進入冬日後,水磨坊也沒人磨麵,徐福幹脆改建了其中兩座水磨坊,用水力帶動包裹鐵皮的大木錘,直接錘碎破布、樹皮這些原材料,把這最費功夫的的環節從人力變成水力。
沒想到徐福已經是個成熟的理工人才,可以舉一反三了。宣瑾瑜欣慰地想。第一批紙就這樣擺上她的桌案,等著由她命名,宣瑾瑜手一揮,索性就叫南滄紙吧。
有了紙,那自然也少不了活字印刷術。宣瑾瑜花去身上所有聲望值,這才從係統裏兌換出了活字印刷術的技術圖紙。活字印刷術別的都好做,就是需得雕刻一套字模,包括常用的這些文字,每個字模需大小一致,紋路清晰,做一套十分費工夫。縣廷府隻得一聲令下,調動起整個屬地的木匠,人手發一把刻刀,開始雕刻木質字模。為什麽不用保存更久的銅做字模?當然是因為銅價太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