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話, 讓新歸附的劉淵父子對李洵的行事作風都有了全新的了解。
想起自己曾經的計劃,劉瑾請示道:
“郡王,既然您不反對臣的做法, 那秦川平原的百姓們,如今是不是可以派兵護送回鄉了?”
沒想到李洵卻是擺了擺手, 道:
“再等幾日。”
劉瑾大為不解:
“為何?此事難道不應該越快越好嗎?”
李洵見他急切的樣子,深知這位劉家的少將軍,對嘉佑帝是積怨已久, 隻恨不得立刻讓其聲名狼藉。
但李洵並不受這樣的情緒左右。
哪怕是他自身, 雖然也會因為原主的情緒,對嘉佑帝的種種無情不公生出怨懟憤恨之心,卻還是理智占了上風。
“你低估了本王那位父皇的無恥, 也高估了百姓們的膽量。單把停戰國書上的條款宣揚出去, 隻怕也無法達到你預想中的結果。”
名聲, 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是一個帝王是否地位穩固的決定因素。百姓也不會因為一個帝王名聲不好,就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行反叛之舉。
哪怕皇帝賣國, 隻要火不是立刻就要燒到自己身上, 也是不會有太多人為之拚命的。
哪怕因此家破人亡,可這把火已經燒過了。
亂世中活下來的許多人,已經被苦難磋磨得麻木,沒留下多少感情。能讓大多數人拚命的, 隻有自己的切身利益。
聽到李洵言之鑿鑿的判定,劉瑾很失望:
“怎麽會……這麽好的把柄, 竟是不能發揮任何作用嗎?”
劉淵仔細分析著談判一事的前後發展, 有些不確定地道:
“您的意思是說, 即使此事鬧大了, 陛下也會將簽訂國書之事推到旁人身上, 以保自身名節?”
這事放在正常人身上,他不是想不到這樣的發展,他不敢相信的是,一國之君,會如此沒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