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村的人口已到了1500人,宋村人口超過500,合計2000人。”
“夏村農田超過8000畝,宋村農田超過3000畝。”
“一個來自明末嶺南的流民,聲稱有一種名為土芋的農作物,可以應一時之急。”
正在農田巡視的田吏向張華提及一件事。
“土芋?”
張華愣了一會。
這玩意不會是土豆吧?
土豆據說是明末才流入華夏的糧食。
如果是來自明末嶺南的百姓,確實有可能攜帶土豆穿越過來。
畢竟,嶺南屬於沿海地區,美洲作物最先在沿海地區種植,當時還沒有大範圍普及。
明末清初的流民,帶來不少古代的先進技術和事物。
清朝人口暴增,土豆、紅薯、玉米等農作物的普及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這個事件倒是提醒了張華,可以讓來自明朝、清朝的流民推廣土豆、紅薯、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種植。
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不一定適合作為主食,但可以作為補充糧食,有利於渡過荒災之年。
“這些人是來自崇禎年至康熙年的農民,其中認識土芋等作物的人,不到10個。”
田吏挑選出正在勞作的農民,一共有9人,懂得種植土豆、番薯和玉米等新作物。
“你們負責教會其他農民種植新作物。隻要教會夏村所有農民,各獎勵白銀2兩。”
“村長大人,這件事就交給我們吧。”
“種植時節將過,村長大人可立即召集其餘農民,我們這就教會他們。”
這九個農民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很快正在播種的農民被召集過來,由九個農民推廣新作物。
馬鈴薯用塊莖、紅薯用塊根繁殖,而玉米用種子進行繁殖。
幸運的是,這幾樣主要新作物,九個明末清初的農民都可以拚湊出來。
另外,花生也是很重要的新作物,在明朝中期才流入華夏,可以充饑,也可以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