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的初晨,崗哨綠洲內依舊忙碌。
對於自己賴以生存的村莊,這些難民出身的斯瓦迪亞農民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將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放到勞動中去。
受夠了流浪之苦的他們,並不想繼續當失去土地的難民。
他們很勤奮。
經過3天的努力,泉水池塘終於清理完畢。
底部那黝黑的淤泥被挖出來,堆到北邊預先留出的農業區中攤開,全當廢物利用。
這些可不單是無用的淤泥。
而是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上等肥料!
這些在陽光下散發著腐臭味道的淤泥,已經全部鋪開在事先留出的土地上,農民們利用鋤頭將這些淤泥和土壤混合,同時對這片土地進行初步疏鬆。
接下來就是播種的時間。
昨天剛用50第納爾兌換的小麥,可不是用來食用的。
這是種子。
崗哨綠洲的基礎農業,就要靠它們來實現。
不過根據可耕種麵積來看,農業區的規模顯然就差強人意了。
以綠洲北部來測算,從池塘直到沙漠邊緣的椰棗樹處,全部開墾得到的,也隻是長100米,寬50米的可耕種麵積。
折合5000平方米,等於7.5畝的土地。
這是可憐的耕種麵積。
康德生活過的雄獅公國,那些擁有土地的自由民家庭,都能擁有5畝土地。
而最常見,最普通的村莊,往往都是按照百畝來測算,乃至是那些富裕的村莊,可耕種的田地都有500畝甚至更多。
康德作為男爵,耕種麵積僅有7.5畝。
想想就覺得無奈。
但更讓人無奈的還在後麵,因為就算是這7.5畝土地,也並非全部都是能播種的土壤地,在綠洲與沙漠交接處的3畝地,大致屬於沙土地。
明眼看去就能發現土地顏色微微發白,這是幹旱和沙子含量較多的緣故。
雖然可以耕種,但產量卻相當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