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這次攜帶的物資清單,忠勤伯和夏洪棣還有魏尚書,討論了許久,又看了船商們報上的商品和數量。
最後他們決定:以青花瓷、粉彩器為主,宮廷繡品為輔。
這建議還是忠勤伯提出的,他當時說:“陛下!尚書大人,再華麗的綢緞, 販賣到海外頂多也就幾十倍的利潤。
可咱們的繡品,尤其是宮廷繡品,這才是藝術品,無價之寶,數百倍的利潤咱們也是可以想想的。
而且比起成匹成匹的錦緞,繡品輕便體量小, 更好保存。隻要把放繡品的箱子做好密封措施,哪怕掉進海裏也不怕!
咱們多以蒼鷹、烈馬、猛虎這類為圖, 用國寶之禮,贈與那些建交的國家君主,咱就不信不亮瞎他們的眼!”
“臣附議!船商們帶的絲綢占的數量最多,這些絲織品又占地方又怕受潮,瓷器和繡品一個壓船正好,一個數量少便於看管而且價值還高!”
魏尚書在心裏默默的算賬:瓷器=(泥巴+工藝),繡品=(錦緞+鏽技),這兩樣最值錢的就是有這些技術的匠人,原材料才值多少錢?!
數百倍的利潤?國寶?這刺激大發了!
皇帝陛下親自下旨,即刻起:皇宮所有的繡娘,以此次海貿商品為主要工作內容,誰都不能耽擱她們為朝廷創收!
真是慶幸宮裏的女主子不多, 從皇帝的妃嬪、公主到太後娘娘, 還不到二十人。
加上夏洪棣又不是愛賞賜妃嬪的,繡娘們除了每季給主子們的常服刺繡, 平日的工作量完全不飽和, 有了這些訂單,她們很是高興終於有了大展拳腳之處。
這些人裏,很多都是從三歲就開始捏針的, 可以說,她們算得上是大夏朝最優秀的鏽技人才了。
數代的宮廷繡娘們,吸收百家之長,融合了全國各地許多繡種的技法,才形成了如今,獨樹一幟的大夏宮廷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