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升职记

第三十七章

字体:16+-

每年春猎都是在齐山皇家围场, 百姓们都知道这个时间,早早的便会在街边等候,尚能看到皇家和朝廷官员的车队。

车队足足有一条街那么长, 总共十八辆马车浩**前行,武将骑着高头大马打头阵, 侍卫们随行在马车两侧。

街边百姓人山人海, 被京兆府出兵围起来, 拦截在路边, 以免惊扰圣驾。

车队于太阳落山抵达围场,次日才是正式上猎场,当晚众人便安置在帐篷当中。

五公主李芸环朝着苏芷涵招招手, “苏大人, 这边,这边!”

苏芷涵走过去行礼, “见过殿下。”

此次苏侍郎并未到场,苏家只有她一个受五公主一力邀约参加春猎, 这可把二房的给气坏了,砸了好几天东西。

“本宫和母皇禀报过了,你就住在本宫都帐子里。”李芸环兴冲冲的拉着苏芷涵往帐子里走。

“本宫让人多准备出一张床榻,全部置备都和本宫用的一样。”

盛情难却, 苏芷涵最终就下榻在五公主的帐子里。

李芸环悄悄凑过来,“苏大人, 你……骑射如何?”

苏芷涵颔首, “尚可。”

李芸环眼珠一转,“苏大人说尚可, 那就是非常精通。待会儿晚膳后苏大人教导本宫射箭好不好?”

席间, 李芸环十分殷勤的为苏芷涵夹菜, 且笑脸相迎,简直那她当了贵宾,惊得底下人都以为自家主子脑子出问题了。要不然圣上最宠爱的五公主平日里刁蛮任性,何时对一个人如此和颜悦色百般讨好?

苏芷涵直觉那些宫女太监看自己的眼神也不大对,好像在看什么稀奇物件。

晚膳过后,她当真被五公主拉去习猎园,园中分两部分,左手边是马园,右手边是习箭园。园里设有十张箭靶,此时已经有人在那里练习了。

李芸环跃跃欲试,拿过弓箭,“苏大人,本宫先射一箭练练手。”

说着,她便拉开弓弦,只见箭矢直接扎到靶子的边缘。

李芸环悻悻放下弯弓,“本宫总是射不中,苏大人你来。”

苏芷涵点头,接过弓箭,对着靶子将弓拉满,忽而弓弦离手,利箭破空而出,直中靶心,引得周遭练箭的人也跟着鼓掌。

李芸环兴奋不已,“本宫就知道苏大人谦虚。”

这时候,后面有一行人走过来,拍手叫好道,“好箭法。”

两人回身,苏芷涵只觉那为首的二人在打量自己,看其中一位的服饰装扮应当是位皇亲国戚。

“皇姐。”李芸环跑过去挽住三公主的手,开心的喊道。

苏芷涵当即行礼,“参见三公主。”

“苏大人不必多礼,本宫也是和聘婷过来看看,没有打扰你们就好。”

第23节

三公主举止气度皆有皇家贵胄风范,与五公主性格完全不同。

被提及的人也拱手施礼,“见过五公主。”

李芸环上前拍拍她的肩膀,“叫你总在外头,半年也见不着你一回。”

那女子笑笑,“下官这是随父镇守,父亲长年不归,下官偶尔去探望,难免时间久了些。没想到这次回来就听闻大理寺有了一位神机妙算为民请命的女官,想必就是这位苏大人了。”

苏芷涵闻言,绝一思索便有了答案,“可是关校尉?”

关将军之女关聘婷她也是听说过的,听闻此女十五岁时便能在围猎场拔得头筹,甚至随父镇守边关,得了校尉的职。

“苏大人听说过我啊。”关聘婷笑道,“我很期待明日围猎,与苏大人一较高下。”

说着,她也拿起弓箭当即射上一箭,同样正中靶心。

李芸环更加兴奋了,“明天围猎一定很精彩。”

春猎共分三日,以三次狩猎总数最多的人为胜。去年赏的是黄金千两,今年人们跃跃欲试,就想知道有什么封赏,更想在圣上面前有一番表现。

次日一早,号角声起,唯有圣上于高台上观望围猎盛况,禁军统领随行护驾,其余人等全都下了围猎场。

马蹄飞扬,尘沙起,围猎场里的猎物们四处遁逃。苏芷涵与李芸环同行,然而两人猎物数量却是天差地别。

她们每射中一样猎物,就会有人随行记录,好做最后总结。

一柱香的功夫下去,李芸环只拿下一头羚羊。而苏芷涵则有了一只大雁,一头鹿,两只兔子和一头山猪。

“苏大人,你到底是怎么练的箭法?”李芸环气喘吁吁的问道。

苏芷涵一箭出去又中了一头鹿,“和公主殿下一样,慢慢练。”

应该说不如公主殿下,她是偷偷练。每每夜深人静,师父才会上门,教授她诗书、伦理、验尸推理以及武功。

至于骑马射箭,是师父晚上将她带出苏府学的,环境比较简陋,常常在没有人烟的破庙或者荒园中。

当号角声再度响起,太阳已经落山,是头一场围猎结束的时候。

晚上开宴席,众人围在篝火旁,喝酒吃肉欣赏歌舞。同时,众人白日里的猎物数量也会一一公布。

圣上右侧坐着太子太子妃,再往旁边是二皇子和亲王,左侧坐有三公主和五公主。其余大臣则是依次排开,而苏芷涵和关聘婷由于两位公主的关系也同样坐在席上,陪在公主身边。

内侍在旁禀报,“五公主殿下,猎有一头鹿一只山鸡。”

李芸环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这点成绩就不要念出来了。”

其他人纷纷望向五公主,就连圣上目光里都含着宠溺。

“关校尉,猎有三头鹿,五只羚羊,两只山鸡,两只大雁,一头野猪。”

底下人全都点头称赞,五公主也赞许道,“不愧是关校尉。”

夸赞后,她话锋一转,“不过,有人猎的更多。”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