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種田指南

第255章

字體:16+-

聽完西梁女國的遭遇,玄奘長歎一聲。

與烏雞國可太像了。

然而,不同國家有不同應對方法,又或者說,不同人的化解方式不一樣。

回頭看孫悟空與敖烈,都一臉讚同,甚至是欣賞。

紛紛表示:“這才是東洲氣象。”

“真無愧於十二郎的教導!”

都覺著這樣才對。

豬八戒不予置評,他看看天、看看地,看看遠處嬌羞的小婦人。

可別拿這些來為難一頭豬,他隻想過好吃懶做的生活,討論人與神仙的關係,太難了,他不想管。

陳玄奘想得更多。

他向來是名有思想也敢想的僧侶,甚至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若非如此,正史中也不會憑著一股莽勁,隻身赴天竺。

“莽”背後正是他對佛學的刨根問底。

絕大多數僧侶讀經都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再往上則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隻有讀佛最精的大師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托金蟬子的福,陳玄奘年紀輕輕,佛法卻趕超眾人,此時他展現出與他年齡相符的好奇心與銳進。

他想追尋佛法的根源,更想用佛法為大唐人民做點什麽。

渡己,渡人。

從人的角度考慮,烏雞國國王的遭遇正驗證了人族在麵對上天偉力時的渺小,人族的無力、惶恐與逆來順受的姿態錯嗎?

好像不是,自古以來,他們所蒙受的教育便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神仙的地位比皇帝更高,當神仙震怒時,人不就隻能匍匐在地上,用供奉平息神仙的憤怒了嗎?

仿佛在跟自然偉力做對。

可對玄奘來說,並非如此。

他對神仙的要求遠高於人間帝王。

這很正常,在他這樣虔誠僧侶心中,神佛已成為符號化的形象,他們流傳在人界的傳說隻有懲惡揚善、布道濟貧,除卻哪吒那樣的兒童神,哪個神仙會是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