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從金幣上摳金子的做法,算是一種‘傳統藝能’了……
畢竟無論金幣是厚還是薄,它都是1第納爾,在作為貨幣的使用價值上並沒有分別。
事實上,這也是巴克利的第納爾為什麽從金幣轉變成了銀幣的原因——‘雕刻藝術家’實在是太多了。
原本的第納爾是重約3.25克的小金幣,等同於一盎司(金衡製,約31克)純銀。
但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很多人開始從金幣上摳金子,一層一層的將金幣削薄。
摳到後來,一枚金幣的重量竟然還不到2克,薄得割手,商人和達官貴人們都得戴上皮手套才敢數金幣了……
這就是為什麽天朝的金銀長久以來都是用稱重的方式使用——還是天朝的老祖宗們有經驗啊!民間隻發行銅錢,金銀隻在大規模交易時流通,而且一律評估純度稱重量!
事實上即便是銅錢也有優劣……但這時候,銀本位的邏輯就會體現——不同品質的銅錢兌換銀子的比例可不一樣。
所以到了幾十年前,大概從潘德曆300年左右起,巴克利帝國也不再發行金幣,改用了等值的一盎司大銀幣(注:和銀元差不多)。
這種銀幣也是等值的1第納爾,且並不是純銀,所以硬度比較高,很難摳的。
而且重達30克的大銀幣,摳薄了很容易被看出來……這才使得巴克利的‘雕刻藝術家’大量減少,畢竟費很大功夫才摳點不純的銀子,這性價比就不高了。
又大又重的銀幣不方便攜帶,大額交易很難操作,這看起來就像是貨幣體係的倒退,但它卻反而促進了巴克利的經濟發展。
正是因為沒有了更方便的小金幣,巴克利帝國竟然因此而率先發展出了銀行,並且有了最初的信用交易體係——商業聯盟。
也就是戈德裏克口中的‘民間團夥’。
銀行和信用體係催生了相對現進的金融業務,所以巴克利帝國的商業也由此漸漸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