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是個黑臉絡腮胡大漢,麵色有些愁苦。
難怪他麵色愁苦。從韓國被擄,與家鄉隔著千山萬水,能不愁苦嗎?
鄭國原本是在公元前247年去秦國修水渠,暴露奸細身份之後,還能說動秦國君臣同意他繼續修下去,可見口才不錯,並非底層庶民,應該也是讀過書,有過傳承的士人。
春秋戰國亂世,國君後人尚且淪為田間耕種的庶民,有士人淪為工匠也正常。
朱襄叫鄭國來時,也叫上了一直跟在他身邊的墨家人和農家人。
農家和墨家原本較為嚴密的組織都已經散了,許明和相和就是最後一任首領。
這是許明和相和為了將農家、墨家的思想傳下去所做的艱難決定。
他們現在留在了鹹陽學宮,想與荀子一樣以成為鹹陽學宮教授的方式,把自己的學說傳下去。
許明研究的是朱襄同款雜交育種,墨家則拿著朱襄給他們寫的物理化學知識琢磨。除了完成朱襄所說把技術變成知識的願望之外,他們也在重新著書,想讓農家和墨家樸素的思想變成統治者能用的“工具”。
變成“工具”很可悲,但若連“工具”都不是,那再好的思想也隻是鏡花水月,看似美妙,實際一場空。
他們得接受這個。
不過農家和墨家雖然將組織散去,不再有“首領”。但在農家和墨家弟子心中,朱襄才是最後一任“首領”,自發跟隨朱襄。
現在朱襄雖然沒有門客,但家丁仆從如雲,基本都是這兩家弟子拖家帶口混進來搶活幹。
秦王柱知道農、墨兩家的組織不會輕易散去,為了統治穩定,默許了這件事。
他不是秦昭襄王,不會非把朱襄身邊伺候的人都變成自己的人,讓朱襄呼吸都不自在。
秦王子楚繼位後,就更不用說,直接讓朱襄好好管。
所以朱襄現在如果振臂一呼,他身邊的幾百家丁就會抽出武器,告訴你什麽叫諸子百家中的混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