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做事非常的有條理性,但是也十分的隨緣。他之前一路沿著大水脈走,如今在進了這個小城之後,就休息了幾天,帶著義父的名帖去拜訪了當地的官員。
李文雖說是個科學家,醉心於學習和研究,但是到底是搞過行政和管理的,特別是作為項目負責人,跟官員打交道跟商人打交道的時間多了去了。所以本人的講話技巧還是有的,起碼與人相交談的時候不會把天聊死。
雖說還達不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地步,不過就憑著他現在的賣相和背景,底層這一類官員也不敢說什麽不好聽的話。再說了,都是士人,都是有知識的,探討文學才是正道,誰去說一些敗壞風雅的事情,這不是焚琴煮鶴嘛。
於是李文就與這個有些附庸風雅的官員聊了一夜,被這個賈姓的知縣就引為了知己,隻覺得李文談吐風姿無一不佳,不愧是南儒的義子,雖說沒有進行科考,但是以李文的學識,摘得桂冠不過是勾勾小手指而已啊。
李文與這賈知縣不過相處五天,知縣就將政府的存書庫向李文公開了,存書庫之中保存著近二十年該縣的各種事情記載,還有地理文書,鄉村分布情況、糧食產出等等。李文博覽之後隻覺得南方不愧是氣候溫潤適合種植稻米的地方,最重要的糧食的產量以古代的標準來衡量已經非常不錯了。其他的經濟作物產量也不錯,再加上旁敲側擊的談話,李文覺得這個在任的知縣於職權行駛上已經很好了。
賈知縣正統的文人出身,於任上不功不過,有幾分愛民之心,對於治下的問題還是有所了解的。自古以來,民眾活的就是個衣食住行,而古代之中,食是尤為的重要,解決了口糧問題之後,就是為了銀錢了。人們活動的一切都是為了糧食為了銀錢(現在也沒什麽區別),李文在了解了整個縣的情況之後,他給賈知縣提了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