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實習生的話,所有人都一陣默然。
道理是這個道理,剛才在座就有不少人琢磨著,等下也要帶一份這期的報紙回去,要麽給兒女,要麽給孫輩看看,也讓他們好好學習學習。
可要單純因為這個原因,這份報紙就賣爆了……總覺得好像不是那麽真實啊。
他們是新聞報,又不是教育報,就算之前鬧得最轟轟烈烈的關於語文教學的大爭論,好像也沒這麽爆銷量吧——不過報社的讀者信箱,倒是確實一不小心就爆了。
可是翻來翻去,好像也確實沒有更好的解釋了。
再仔仔細細去看這篇人物采訪,幾個編輯也忍不住點頭:“寫得確實好,人物寫得很生動,也沒有那種說教氣。”
但也有人覺得,劉西華的筆杆子不夠硬,光是吹捧讚美,缺少了那種社會擔當和衝鋒的勁頭。
說這話的是個50來歲,頭發半禿的老編輯, 第二版那篇把企業家吹得天花亂墜的軟廣告,就出自他的手筆。
劉西華才懶得理這人酸溜溜的話,隻眯著眼睛笑,對其他編輯的誇獎,一個勁的謙虛不已:“我就也是運氣好,正好碰到了一個不錯的采訪對象。”
對這個年紀還不大的青年記者來說,管他是不是呢,反正先認下來,至少也能在總編那裏加深一下印象。
沒多久以後,同行打過來的電話,終於證實了大家的猜測。
上午還沒過去,就有好幾家報紙雜誌申請這篇文章和照片的轉載授權,還有人試圖跟劉西華打聽那個學校的情況,也想做一期采訪。
對劉西華來說,這同樣也是一個不小的驚喜——一篇沒有強烈話題度,風格也更偏向於傳統的人物采訪,竟然也能引起這麽大的社會反響,老實說,哪怕在交稿以後,他也是完全沒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