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魚跟關木索說自己的下一步打算,是想讓關木索這個老墨者給他提一些建議,好讓自己的政令推廣的更順利一些,少走一些彎路。
關木索卻是告訴他,秦國律法事無巨細,規定到百姓們的一餐一衣一行,秦魚的政令是好的,但若是想順利推行,其實他的最大障礙是嚴苛的秦律。尤其是稅收這一塊,他若是想讓櫟陽的百姓們自發的去蓄養家禽,就要說服秦王,更改律令才行。
秦魚心想,讓秦王更改律令是不行的,但隻在櫟陽這一個縣內,可以變通一些嘛。秦國自秦穆公開始,就很會變通,否則,這個國家也不會屢屢采用他國人才來治理自己的國家了,其中,商鞅變法就是一個最成功的例子。
秦魚將自己要做的事情列出來,他就不信在這些利益的驅使下,秦王不會變通。
秦魚這邊跟關木索交談,張史那邊則是被眾官吏們給包圍了。
張史既是櫟陽一個工室的負責人,也是秦王臨時派來給墨者們的助手,墨者們需要的木材、銅料和炭火等耗材,都要經過張史的手調配和發放,因此,對建造一架風車要多少成本,建造一座水碓坊需要多少成本,建造一座水磨坊要多少成本,建造一座水碓和水磨聯通的作坊需要多少成本,張史比關木索還要清楚。
因為這些嗇夫和部佐們都是秦魚帶過來的,且有全縣推廣的意思,張史對他們的問話無有不答,非常客氣和配合。
等到離開的時候,眾位嗇夫們具都心中有數了,秦魚跟關木索商量好了,派出墨家子弟同各鄉的嗇夫和部佐們走訪沮水沿線,實地考察可以建造水車的最佳位置,然後讓各鄉報上需要水車的數量和基層鄉裏部門能承擔的成本數額。
這是一項良政,而且是新縣令上任的第一項政策,所有的官吏都不敢怠慢,紛紛和墨家子弟對接,然後在官署裏用過一頓便飯之後,就匆匆回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