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頂著大太陽稻穀收割,大部分的人家都開始可以專注稻穀脫粒和稻穀翻曬的工作,已經沒有最初那般受累,終於可以稍微緩口氣了。
土壤因為連年的幹旱而極度缺乏營養,雖然後麵有了水道的建立,勉強讓稻子存活下來,但結出的穀粒不夠飽滿,一畝田的稻穀折算下來,可能不到兩百斤的糧。
大部分的稻穀脫粒曬幹後,就以穀子的形態放入糧倉收藏,等家中的米糧吃完以後,再拿出一部分稻穀舂成白米和米糠。
這種災荒年間,也就是秋收完成後能吃上一兩頓新米幹飯,大部分時間人們都更願意將白米拌洋芋、番薯、南瓜、粟、黍、稷、小豆等粗糧,雜糧一起蒸煮,或是熬成稀粥。
在現代,舂米留下的米糠都會給家禽當飼料食用,可是在這個年代,人吃都不夠。
農家往往會將米糠加入玉米麵做成糠窩頭,條件好一些的人家,可以混著黃豆一起炒熟,就著米湯一起吃。
米糠吃起來十分粗糙,難以下咽,但是在這個糧食短缺的年代,沒有人舍得丟掉。
日子雖然過得緊巴巴,但人們順利將稻穀收獲,心中還是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隻要熬一熬,等到來年風調雨順,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
金花這些年來,頭一次沒有參加家裏累人的秋收,而是專心布置起自己的小店。
她上午堅持出攤做生意,到了下午時便在還未開張的小店鋪內和工匠師傅們進行裝修。
崔大爺聽說她要開食鋪,立馬鋪子裏的木工就交給他和徒弟王家義了,什麽桌子、椅子、櫃子……保準結實又耐用!
金花恭敬不如從命,打算等開業以後請大家吃飯,當然崔老木和家義少爺的辛苦紅包也是不能少的。
這天金花照常出攤,走過大街小巷叫賣,多大的汗珠掛在額上,她也不覺得累,笑盈盈的招呼著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