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回來第二天,楊帆沒在家休息,按時去上班。
林豹則放了一天假,沒去單位。
有的人以為出差很美好,權當是去旅遊。
其實不是。
旅遊本來就挺累人的,何況實地調研,比坐辦公室要累n倍。
但楊帆沒休息,跟幹事業一樣,今天幹了明天還想幹。
林豹那種上班,是今天上了,明天還得上。
看書還可領現金!
簡單來說,事業是情人,上班是老婆。
真正實地調研後,楊帆才發現以前想的有點簡單。
《舌尖上的中國》製作周期遠比自己想象的要長,有的食材,需要等天氣,甚至等季節。
這麽長周期的節目,顯然不是楊帆想做的。
但現在騎虎難下,經費都拉到了,半途而廢是肯定不能了。
老趙很關心這個節目的進度,一到單位,他第一時間過去找楊帆。
“技術和人力、文案等不存在問題,問題比較大的是想做好這檔節目,得天時地利人和,我推測忙的時候得三個攝製組分開同時各自行動,抓緊時間,閑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沒事幹,拔腿毛。”楊帆跟老趙聊節目。
“周期大概多久?”老趙問道。
想了一下,楊帆無奈道:“可能需要一年。”
老趙一頭黑線:“這跟央視的大製作差不多了,衛視頻道的節目都舍不得這麽幹。”
“我們的經費預算,本來就是大製作。”楊帆說道。
大型紀錄片,論文獻價值,論教育意義等,根本不是那些請當紅藝人聚一塊玩的節目能比的。
雖然那些商業大製作的製作經費有可能上億,但就跟快餐文化一樣,過段時間,可能一兩年都不到,就變得分文不值,無人問津。
人到中年,風花雪月的詩句裏,在年年的老去,老趙比小孩子還等不及長大。
一年太久,他隻想隻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