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豆包”,也叫“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包的年餑餑。
黏豆包,其實是滿族人的美食。
最早的時候,黏豆包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滿族人出門打獵時的食物。
後來,清兵入關時,努爾哈赤帶兵打仗,在寒冷的冬天,天氣幹燥,普通米麵的糧食很容易發硬幹燥。
而黏豆包軟糯鎖水的特點,恰恰彌補了這點不足,於是黏豆包就成了冬天裏的軍糧。
清太祖完成統一大業,黏豆包占了一份很大的功勞。
在公公蘇解放的講話中,大家終於把麵團揉好了。
麵團揉好後,裝在麵盆裏,然後就放在熱炕上發酵。
雲暖特意用了空間囤的發酵粉,發酵時間比傳統自然發酵時間快。
傳統的發酵時間最少要一個晚上,有了發酵粉,1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大大地節省了時間。
麵團發酵過程中,大家又開始搗鼓豆子。
雲暖準備的豆子是紅小豆,放上糖,攪拌後,用幾個大盆裝了,大家都開始幫忙搗碎。
在說笑中,麵團發好了,這時候,全部人齊上陣,都加入了包豆包。
做麵皮的工作交給男孩子們,包豆包時,男孩們笨拙的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女孩子們的巧手就展現出來了。
她們剛開始學的時候,速度慢了些,當她們學會後,雲暖自認很快得了,還是落在了她們後麵。
蘇向東就做專職的“火頭軍”,負責燒火蒸粘豆包。
老三負責給黏豆包貼上圓圓的蘇子葉,以防止黏豆包與簾子相粘連。
老大和老二兩口子從村裏的大棚裏回來,也加入來包豆包。
最後,公公蘇解放讓孫子去把其他他沒來的人也全部叫過來包。
雲暖看著堂屋和廚房都坐著人在包豆包,有人把包好的放鍋裏蒸,有人把包好的放出外麵小院的雪地裏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