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第151章 暗中追查

字体:16+-

“大人懂天文?”

阮姓男子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略懂一二。”

朱瞻基谦虚道,“不过比起先生这样的大家,我这点本事实在不值一提。”

“大人说笑了。”

阮姓男子苦笑,“若我真有大才,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那要看先生用才的地方对不对。”

朱瞻基正色道,“像先生这样的人才,若是为朝廷所用,何愁不能施展抱负?”

阮姓男子沉默片刻:“大人此言当真?”

“我朱瞻基一向说一不二。”

“可是……”

阮姓男子犹豫道,“我毕竟曾为‘海上堂’效力……”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

朱瞻基摆摆手,“我只问先生一句:若有机会重新选择,先生可愿意为国效力?”

阮姓男子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激动:“大人是说……”

“我准备在太仓建一座天文台,专门研究天象变化对航海的影响。”

朱瞻基缓缓说道,“不知先生可愿意来主持这项工作?”

“这……”

阮姓男子一时语塞。

“先生不用急着答复。”

朱瞻基站起身,“等先生想清楚了再说。来人,把先生带到客房安置。”

“大人!”

郑和有些惊讶,“这……”

“无妨。”

朱瞻基笑道,“我看得出来,这位阮先生是个真才实学之人。像这样的人才,若是能为我所用,必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走出牢房,朱瞻基吩咐道:“去查一查这位阮先生的底细,特别是他在福建时的情况。另外……”他顿了顿,“暗中派人保护他的家人。”

“卑职明白。”

接下来的几天,朱瞻基一面继续调查“海上堂”的活动,一面密切关注着阮姓男子的表现。

很快,关于阮姓男子的调查结果送到了他的案头。

“原来如此。”

朱瞻基看完密报,若有所思,“难怪他会有这样的本事。”

原来这位阮先生祖上就是专门研究天文历算的。

他自己也是饱读诗书,在福建当地颇有名气。

只是因为得罪了当地的权贵,这才被迫离开书院,后来又被“海上堂”盯上。

“大人,”

郑和禀报道,“这几天阮先生一直在研究那些航海资料,似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哦?带我去看看。”

客房内,阮姓男子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一堆文件。

看到朱瞻基进来,他连忙起身行礼。

“先生不必多礼。”

朱瞻基摆摆手,“听说先生有了新发现?”

“是的。”

阮姓男子指着桌上的资料,“这份航海文献中记载的很多秘密航道,其实都和天象有密切关系。”

“此话怎讲?”

“您看这里,”

阮姓男子展开一张图纸,“这些航道的选择,都考虑到了星象变化对洋流的影响。而且,作者还特意标注了一些关键时间点。”

“原来如此。”

朱瞻基仔细查看,“难怪‘海上堂’的人这么看重这份资料。”

“不止如此,”

阮姓男子继续解释,“如果能掌握这些规律,就能预测出最佳的航行时机。这对于远洋航行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朱瞻基看着阮姓男子眼中的神采,知道自己的判断没错—这确实是个真正热爱研究的学者。

“先生,”他正色道,“我之前说的话依然有效。不知先生可想好了?”

阮姓男子沉默片刻,忽然跪下:“请大人容我效犬马之劳!”

“先生这是做什么!”

朱瞻基连忙扶起他,“快快请起。”

“大人对我如此信任,我阮某若再推辞,就真是不识抬举了。”

阮姓男子诚恳道。

“好!”

朱瞻基大喜,“既然如此,那就请先生立即着手准备。我会调拨人手,全力配合先生的工作。”

就这样,阮姓男子正式加入了朱瞻基的阵营。

在他的建议下,朱瞻基开始在太仓港筹建天文台。

“除了观测天象,”

阮姓男子提议,“我们还需要一批精通历算的人才。不知大人可有人选?”

“这个……”

朱瞻基思索片刻,“先生可有推荐的人?”

“说来惭愧,”

阮姓男子道,“我在福建时曾教过几个学生,其中就有几个对天文历算很有天赋。只是……”

“只是什么?”

“只怕他们现在的处境也不太好。当初我离开书院时,他们就受到了排挤。”

“这还不简单?”

朱瞻基当即决定,“派人去把他们请来就是。正好我们需要人才。”

就在朱瞻基着手网罗人才的同时,另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他的注意。

“大人,”

一名密探匆匆赶来,“在搜查走私船只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

“什么东西?”

密探从怀中取出一个木匣:“这是从一艘商船的船长室里找到的。”

朱瞻基打开木匣,里面是一本破旧的册子。

翻开一看,竟然是一本造船图谱!

“这……”

朱瞻基仔细翻看,越看越是惊讶,“这些造船技艺……”

“是啊,”

密探压低声音,“据那个船长交代,这本图谱是他们从一个姓黄的老匠人那里得来的。”

“黄匠人?在哪里?”

“就在泉州。不过……”密探欲言又止。

“有话直说。”

“据说这位黄匠人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他的儿子们都不学无术,整天就知道吃喝嫖赌。老人家很是担心这些祖传技艺会失传。”

朱瞻基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机会。”他合上图谱,“准备一下,我要亲自去趟泉州。”

三日后,朱瞻基带着简单的随从来到泉州。

为了避人耳目,他特意换上了商人的装束。

“就是这里了。”

向导指着一处偏僻的院落。

院子破旧,但收拾得很干净,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朱瞻基刚要上前,突然听到院内传来争吵声。

“老东西!把银子交出来!”

一个粗豪的声音喊道。

“那是我准备买木料的钱……”

是个苍老的声音。

“买什么木料?整天就知道造船!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朱瞻基眉头一皱,快步走进院子。

只见一个膀大腰圆的男子正扯着一个老人的衣领。

老人虽然满头白发,但腰板挺得笔直。